增强六种能力 提升执政素质

 文章来源:蔡力峰 作者: 时间:2014-10-21 13:44:24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干部是决定因素,执政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前提保障。我们必须以不断增强执政队伍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切实有效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达到新的水平。我认为,从当前的实践看,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点要增强六种能力,提升六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要增强理解力,提高准确领悟和把握党的大政方针的素质。理解力是党政干部执政的第一能力,没有理解就无法执政,没有理解力就谈不上执政力。党政干部的理解力,集中体现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上级党政组织的工作决策与工作部署的领悟程度,理解力越强,领悟就越全面深刻,把握就越精细准确。理解力的问题,不是一个想当然的事情,不是说谁有了“理解”的主观意愿就能达到“理解”的客观要求;理解力作为人的一种重要能力,是长期学习、修养的结果,理解力的强弱,真实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厚度和思想深度。有些同志把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视为一种简单的“认同”,认为只要一心一意地“赞成”、“支持”、“响应”,就是“理解”了,这是十分肤浅的。作为党员干部,增强理解力,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其大局趋势之“必然”,还要知其局部可能之“偶然”;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从本质上、规律上去把握。这样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力,才算得上真正的理解力,才能转化为积极有效的执政能力。

  第二,要增强思辨力,提高科学分析和判断问题的素质。思辨力,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对外界存在进行观察思考、辨别辨析、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党政干部必备的素质。思辨力强,才能识大体、明大局,才能有判断力、方向感,办事才有定力、有主见。而思辨力缺失或不强,则必然导致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找不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要么盲人瞎马、糊糊涂涂,要么漫天撒网、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都会贻误时机,给工作造成损失。当前,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出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错综交织,对各级党政干部在识别矛盾、剖析问题、找准方向、把握机遇、促进发展方面带来了新的严峻考验。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思辨力,明辨是非,判别正误,抓住主流,不被假象所迷惑,才能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推动党的事业顺利向前发展。为此,我们应把切实增强思辨力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自觉养成勤于观察、敏于思考的习惯,学会运用全面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维方式,有主见地剖析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第三,要增强操作力,提高巧妙运筹、做好实际工作的素质。操作力是一种“巧干”的能力。同样是一项工作,同样是解决一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得心应手,有的同志却束手无策,这就是一个操作力强弱的问题。增强操作力,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善于协调。操作必须协调,协调是最重要的操作手段。对上要协调,对下要协调,对外要协调,横向之间也要协调,我们每办一种事情、每开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必要的协调。搞好协调,要讲究“诀窍”,做好事先沟通,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磨擦,求同存异,排除干扰,把分歧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力争“操作”一次性成功。二是要善于简化。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工作往往千头万绪;同时具体到某一项工作,某一个矛盾问题,也不是单一的,各项工作之间、各个矛盾问题之间,总是盘根错节,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工作的复杂性、矛盾问题的复杂性。但复杂事不能“复杂”做。要看到,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都可以找到最简易的解决办法。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就是要有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本事。要通过认真研究分析,理清头绪,找准切入点,牵住“牛鼻子”,“四两拔千斤”,使巧劲做重活,并以此解开“死结”,带动其他问题迎刃而解。三是要善于变通。操作力不是“蛮力”。举重若轻,因势利导,是操作力强的表现。实践证明,做好工作,必须注重灵活性,应时利势,变通圆转。许多事情,用这种方法做不好时,换一种方法可能就做得好;用这个思路行不通时,换个思路或许就行得通,所以“进无可进”时要“善退”,“行无可行”时要“知返”。千万不能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一条道走到黑”,以免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总之一句话,增强操作力,要求“弹好钢琴”,做到张驰有度、进退有序、强弱有致,以最便捷有效的办法和途径,把每一项工作抓实抓好。

  第四,要增强执行力,提高贯彻落实法规政策的素质。执行力就是贯彻的能力,落实的能力。对领导干部而言,就是把决策的事抓出成效,把该做的事干成功的能力。任何科学正确的决策部署,都要依靠执行力来保证。我们制定的目标任务,提出的思路办法,能不能坚定地执行,能不能贯彻落实,取决于各级党政干部执行力的高低。同样的政策,执行力不同,产生的效果就不同,没有执行力的地方,工作不可能很好落实,发展不可能快速推进,变化不可能日新月异。一些地区和部门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发展严重滞后于周边地区,执行力弱是个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增强党政干部的执行力,是事关党的执政质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要事大事。作为身负执行重任的党政干部,一定要自觉增强执行力,努力提高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法规政策的素质。一是要强化执行的时效意识。即时间上要立足于早,雷厉风行,在第一时间启动执行;效果上要加快工作节奏,理顺工作关系,改变工作方式,打破制约执行力的瓶颈,以执行的高质量确保执行的好效果。二是要掌握执行的方法。执行是一门工作的艺术,不能生搬硬套一个模式,必须根据执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执行方法。从关联度看,执行可分为纵向、横向、网状三种形态,每种执行形态,内容不同,要求不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横向的执行,属于协调性执行,关键是要形成共识和合力,争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就应采取多沟通的方法;纵向的执行,属于贯彻性执行,关键是要层层抓落实,就必须加强督查、指导、问责;网状的执行,属于构建性执行,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执行体系和机制,最佳配置执行资源,放大执行效能,就应以找准位置、全责参与为主。对此,党政干部应该了然于胸。三是要严肃执行的责任处置。衡量一级组织及其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既要看态度是否坚决、政令是否畅通,更要看执行内容是否落地生根、看相关工作是否卓有成效。要把执行责任落实到部门、班子和每一个党政干部,强化执行绩效管理,形成多层次抓执行的目标责任体系,对阳奉阴违、敷衍塞责、执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采取切实可行的处置措施。

  第五,要增强驾驭力,提高应对和处置各种复杂局面的素质。驾驭力是一种对复杂局面的控制力,来自于对不断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新挑战的准确判断和正确应对。对党政干部驾驭力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胆识、心理、策略方面的素质。首先,要有超群的胆识。有胆有识,方能成就大事。执政干部要勇于负责,敢于碰硬,关键时刻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亲临一线展开工作。其次,要有过硬的心理。驾驭力在特定情况下,就是领导干部的心理承受力、心理抗冲力。局势再乱,心理不能乱。在复杂情况下,要能处变不惊,在严峻困难面前,要能从容自若,决不能惊慌失措,自乱方寸。再次,要有管用的策略。策略是驾驭力的生命。策略来自于眼光,只有看问题更深一层,才有处理问题时的棋高一着。策略来自于主动,切忌人云亦云,盲目盲从,被事态所左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策略来自于谋划,越是局势复杂,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急躁冒进,随心所欲,急于求成。否则,即使出发点再好,费的气力再大,往往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冷静分析,理智思索,分清条理,集思广益,精心谋划,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充分的估计和准备,拟定多个应对预案,宁可谋划时间长一些,准备工作充分一些,也要确保实施过程短一些,顺手一些。惟其如此,才能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纵横捭阖,刚柔相济,牢牢把全局掌握在手中。

  第六,要增强创新力,提高突破既往、革故鼎新的素质。创新是永葆执政生机的源泉,善于创新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之一。讲创新就要高举创新的旗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成为创一流、争第一的“高手”;就要学会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大格局中来审时度势、谋篇布局,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要投身创新实践,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举措推进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在提高创新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加强学习积聚创新的能量。创新是一项走在时代前沿的伟大工作,是源于知识、又超越现有知识的新飞跃,是一个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运动过程,只有学得多,悟得透,钻得深,才创得新。为此,必须加强学习,旁收博取,启迪心智,厚积薄发,实现创新。二是投身实践激发创新的灵感。人类文明史上的每一次创新,都产生于如火如荼的社会生产实践之中;脱离实践,闭门造车,不可能有所创新。广大党政干部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并努力投身到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动实践中去,把个人生命与时代脉搏联结起来,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结起来,从本职工作做起,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以全部的身心去感悟实践的境界,触发创新的火花。三是立足现实找准创新的节点。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坚实的基础,必须以客观实际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落实到操作层面上来,而不能停留在观念或思路上。具体地说,创新力不只是一种主观内动力,还是一种主客观的融合力;光有良好的创新愿望是不够的,还应懂得在什么时机创新、在什么地方创新。通常来看,我们可以选择薄弱环节凸现创新力,也可以选择热点难点发挥创新力,还可以选择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强化创新力。因为这些都是培育创新力的现实载体。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党政干部应积极主动地多到工作薄弱、问题集中、基础较差的地方去挑重担、担责任,这对增强我们的创新力,全面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大有益处。

  (作者时任娄底市委书记、现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湖南党史陈列馆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0018947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3号 电话:0731— 88349808
公安部联网备案号-43012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