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扩大开放中科学发展

 文章来源:葛洪元 作者: 时间:2014-10-21 13:41:43

  郴州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特别是2006年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在扩大开放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6.2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1.4%;财政总收入49.96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21.78%;实际利用外资2.68亿美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1%;实际到位内资108.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2.81亿美元,五年间年均增长48.3%。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内资、进出口贸易总额等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实际利用内、外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1%,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坚持扩大开放,是实现郴州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开放战略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承接沿海地区经济辐射,构筑全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省委、省政府基于区域经济布局对郴州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郴州自身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首选战略,努力构筑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

  确立开放的新理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郴州曾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向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占全省改革开放之先机。但随着全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际国内产业和市场格局的新变化,面对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形势,面对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内移的新机遇,我市推进开放、加快发展遇到的挑战不断加大,开放的理念、思路、手段必须随之调整。为此,我们坚持用全球化的视野来打开思维,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加以引导,以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来加快与全球经济的对接,跳出郴州看郴州,把脉郴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着眼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科学务实的精神迎接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2006年10月,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开放、繁荣、和谐郴州”的奋斗目标,旗帜鲜明地把坚持扩大开放作为实现郴州科学发展的首选战略。在这一兴郴首选战略的引领下,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战略投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园区建设、“走出去”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工作,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外开放取得了新突破。

  加大开放的推动力。在经济欠发达、市场发育相对不充分的地区,扩大开放必须把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有机结合起来。围绕首选战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开放的举措。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机制不动摇,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开放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招商活动亲自参加、重要客商亲自会见、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大问题亲自协调。根据我国招商引资方针政策的调整变化,改进了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做到招商引资“第一菜单”由第一责任人来抓,引进战略投资者由决策者来抓,招商引资工作由全社会共同来做,加强了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举办了不同主题的郴州生态旅游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大力开展节会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和挂职招商等,力促区域合作,变被动地寻找经济资源为优质的经济资源主动到我市寻求发展机遇。

  构筑开放的好格局。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泛珠三角合作等战略机遇,研究透、把握好、争取够、使用足国家的支持政策,积极参与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为郴州的发展争取更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抢抓国际国内资本流动性过剩的机遇,实行“内商外商一齐招,内资外资一齐引”,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华润集团、湖南有色、云南锡业、西部矿业、华录数码、台达电子等知名企业纷纷来郴投资兴业,高斯贝尔、金箭焊料、舜华鸭业、裕湘面业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郴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激发内商活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333.03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60.1%。大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5年来,全市累计外派劳务3000余人次,郴建集团在南非、郴电国际在印度和尼泊尔、黄沙坪矿在巴基斯坦等地的投资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回报。全市呈现出外贸、外资、外经齐头并进的新局面。2006年,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额2.62亿美元,是2001年的8倍,年均增长51.65%。2007年4月,郴州被商务部确定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是中西部地区9个城市之一,为湖南省唯一的一家。

  二、注重培育开放的比较优势

  珍惜优势、把握优势、放大优势,坚持优势优先,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原则。相对而言,我市主要的优势有:资源富集,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2651亿元以上,其中钨、铋、钼储量居全国第一,锡、锌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煤炭储量11亿吨,是全国19个重点产煤过千万吨的地市之一和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地。旅游资源丰富,全市风景名胜110余处,种类齐全,品位较高。区位条件优越,毗邻广东,是接受华南经济圈辐射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货物出境距离最短、运输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人力资源具有自身特点,郴州人改革开放意识强,接受新生事物快,有创新精神,能吃苦耐劳,受沿海地区观念的影响较大。这些都是我们扩大开放的优势所在。针对这些优势,我们按照特色发展的原则,注重在多个层面上推进开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努力把郴州建设成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注重以强基固本构造优势。我们注重从解决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入手,强基固本、聚能蓄势。人力资源是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和长远因素。培育和发挥我们在劳动力素质方面的比较优势,就是扩大开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我们加快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整合,切实培育一支能支撑郴州经济长远发展的产业大军。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郴州技师学院为代表的高职、中职教育体系,以冶金、采选、工模具设计制造、计算机、汽车修理、驾驶培训、旅游和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等为特色的职教专业体系。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和技师学院创办等工作启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劳动力素质。几年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96万多人,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69亿多元,形成了嘉禾铸造、安仁建筑、永兴冶炼等众多领域的劳务品牌。基础设施是开放的载体,是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我们坚持交通先行,着力打通跨境主通道,构筑对外联通、对内循环的交通格局。在加快建设临嘉公路、临桂公路、永安公路等区内高等级公路的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先后启动了厦蓉高速、宜连高速、京珠高速复线、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等大通道的建设,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7个物流枢纽之一。郴州出口加工区于今年7月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成为全国57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之一。郴州公路口岸也将于年内投入运行,尽快形成便捷通关平台。基础性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商务综合成本,提高了本地经济的外向竞争力。

  注重以引智引技提升优势。郴州是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两矿、两电、两烟” (有色矿、煤矿,水电、火电,卷烟、烤烟)占财政收入60%左右,高耗能企业占规模企业比例近70%。为改变粗放的增长模式,我们加快了“引智引技”步伐,注重引进高新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突出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加强湖南省数字视讯产业郴州基地建设,先后引进和兴建了高斯贝尔、华顺电子、金箭焊料、华录数码、台达电子、香港莱富等20多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高斯贝尔、华录数码等为主的视讯产业,以冷杉空调、晶派电子为主的节能环保电子产业,以金箭焊料、金荣材料为主的电子材料产业,2006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达15亿元。2007年7月,郴州高斯贝尔又成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颁发的我省第一张手机生产牌照。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全市有100多家企业与全国8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有5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研发机构。尤其是金贵银业与中南大学、柿竹园与长沙矿山研究院、金箭焊料与国家信息产业部研究所、山河集团与湖南大学、临武舜华鸭业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三是着力壮大循环经济。围绕有色、能源、建材等优势产业,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项目和企业,完善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利用链,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依靠“三废”回收冶炼起家的“中国银都”永兴县,通过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深入开展以“绿色环保、精深加工”为主题的二次创业活动。2006年,全县共生产白银19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强,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2亿元。湖南有色控股集团与永兴西河铅业公司、金荣材料公司共同投资改造银基触头生产线,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达5.6亿元,从而坐上全国白银加工业头把交椅。引智、引技与引资的良性互动,为郴州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注重以战略投资引领优势。我们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采取“政府推动+战略资本运营+市场机制”的工作模式,整合做强做大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材、电子信息、旅游等产业,促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战略投资者集中、向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中,逐步增强我市优势资源在市场上的定价话语权,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有色金属方面,重点推进与湖南有色控股、云锡集团、中国五矿、西部矿业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湖南有色控股在新田岭矿区的资源整合工作,成为全省资源整合的试点矿区。西部矿业集团计划总投资30亿元,通过资本注入和项目投资等方式,参与我市香花岭等地的矿产资源整合和开发。云南锡业屋场坪锡矿采选工程建设正式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将形成万吨级生产能力。煤炭资源方面,重点推进与香港华润、中醇公司、大唐电力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郴州煤炭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旅游文化产业方面,2007年6月,我市与中国饭店业20强之一的华天实业控股集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书,对东江湖旅游进行综合开发。

  三、始终突出开放的工作重点

  我们从郴州实际出发,紧紧扭住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有序推进扩大开放的步伐。

  完善南向对接的政策措施。“南大门”的独特区位,决定了郴州以南向为主的开放取向。我们把主动接纳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为对外开放最重要的战略举措。为更好地跟进珠三角,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对接珠三角推动郴州又快又好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对接珠三角推动郴州又好又快发展工作规划》、《关于加快对接珠三角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我市全面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珠三角是我市最重要的内外资来源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财税增长的着力点、扩大就业的突破口。2005—2006年,落户我市的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共72个,占全市引进项目的73%;实际利用外资3.23亿美元,占全市的71%;其中人民币出资17.45亿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77%。占引进内外资的60%左右。与此同时,郴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80万人,80%在广东;有近10万个体运输户南下广东跑运输,年销往广东的各类产品价值达200亿元,湘粤两地的商品市场已形成无障碍流通的格局。2007年,省委提出了湘南开发战略。我们抢抓机遇,抓紧编制《郴州加快对接珠三角的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积极争取省里的政策支持,真正发挥“南大门”的“桥头堡”作用。

  放活和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开放,关键要依靠市场主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我们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指导思想,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通过公开规范运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和外来投资者以股权收购、股权置换、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目前,全市70%的国有企业完成了改革,实现了产权多元化,逐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金磊水泥等一批过去比较困难的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我们通过推动企业上市、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措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继郴电国际成功上市后,南方水务、郴建集团、金贵银业等企业正积极创造条件,力争近年上市。不同所有制的各类优势企业,纷纷通过外引内联做大做强。企业开始真正成为招商活动的主角。香港华润集团在完成投资25.4亿元的鲤鱼江电厂扩改工程后,又投资54亿多元兴建2×600MW机组工程,目前已顺利发电运行,进入商业运营。兴光公司与中信集团合作,引入资金1.6亿元重点发展贵金属加工。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顺德中顺公司的合作,形成了煤—焦—化—电—建材产业链,短短3年时间内年销售收入由不足1亿元增加到4亿多元,年利税由1088万元增加到9118万元。

  打造园区平台。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我们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建成了一批设施配套、功能较全、机制灵活的开发园区,其中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6个、省级产业园3个以及一批特色工业小区,集聚了一批企业和项目入园投资,初步形成了以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以郴州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主的信息产业基地,以资兴经济开发区、良田工业园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以永兴经济开发区为主的金银制品加工基地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2006年,全市开发园区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0个,实际到位外资9340万美元;出口创汇1296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64.5%。钻石钨等20多家园区企业跻身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郴州出口加工已吸引10多家规模电子加工企业、1个电子产品孵化基地和1个物流园落户。园区已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四、切实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

  2006年以来,我们在全市持续开展“打基础、创环境”工作,致力于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定有序的法治环境、正义和谐的人文环境、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首先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我们按照“打基础、创环境、反腐败、促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了经济领域的反腐败工作,下决心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转让、经营土地出让等经济活动秩序。凡是在招标过程中有领导干部或以领导干部的名义违规打招呼、批条子的,一律取消投标人资格。针对矿业开发秩序混乱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治官、控矿、扫黑、整顿、整合”的十字工作方针,坚决斩断官、商、黑之间的非法利益链条。通过经济领域的反腐败,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激发内商活力,吸引外商入郴,为郴州的发展赢得长久的竞争力。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推行办事公开,提高行政效能。以政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实行“一站式”办公服务,实行服务承诺制、项目审批代办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理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2006年,市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29006件,限时办结率为100%,办件总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目前,我们正着力抓好三件事:一是市直主要行政审批部门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行政审批首席代表”,行使项目报建的行政审批职权。二是市直主要行政审批部门刻制“行政审批专用章”,由该单位“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使用。三是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市长办公例会制度,由市长、副市长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定期召集会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对公益类和政府投资类项目、市级以上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统一协调和集体研究。

  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我们着力推动对干部考评方式的改进,确立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不搞形式主义,杜绝浮夸风气,整治不正之风,引导各级干部把精力集中到服务发展大局上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考评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治活动,对经济执法等窗口单位开展行风评议,狠抓依法行政、优质行政、廉洁行政。切实改进部门公共服务理念和作风,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关、服务型干部。从严约束和规范部门行为,严禁乱检查乱罚款,树立“和谐监管”、“和谐执法”的理念。加强优化经济环境和行政效能的监察,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重新修改和制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配套文件,建立健全优化经济环境的责任体系,实行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作者时任郴州市委书记,现任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

湖南党史陈列馆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0018947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3号 电话:0731— 88349808
公安部联网备案号-43012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