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五大支点”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文章来源:中共娄底市委 娄底市人民政府 作者: 时间:2014-10-21 13:36:12

  近年来,娄底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18.4%,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23.7%。2008年1-6月,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0.94亿元,同比增长15.8%,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6.81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利润7.78亿元,同比增长60.7%。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思想发动为切入点,大力营造浓厚氛围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行动。为统一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认识,市委、市政府举办了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新型工业化座谈会、研讨会,组织市县党政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娄讲学,并在报纸、电视开辟新型工业化宣传专栏。通过多种形式的“洗脑”和广泛的宣传发动,全市上下一致认识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娄底实现富民强市、后发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谋工业、抓工业、干工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和目标。总的发展思路是“五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生产经营无害化、运营效益集约化。总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形成全市新型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在“十五”基础上翻一番,初步建成湖南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湘中工业经济中心。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年均递增12%-15%;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年均递增15%-18%;全市工业实现利税60亿元,年均递增15-18%。“十一五”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达到60亿元,总量突破300亿元,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二、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点,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围绕优势产业抓牢抓实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一是盘活存量、壮大总量。坚持用外来资本嫁接本地企业。2008年6月21日,中国石化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代表企业之一的湖北宜化集团以5.3亿元的价格竞买取得金信化工全部经营性资产,在娄底设立全资子公司湖南宜化公司,主要从事化肥及化工产品制造与销售,计划三年内投入技改资金10亿元以上,预计可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二是抓好项目招商。做到“引大引强”、“靠大靠强”。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了华润集团、天宝集团、海螺集团、台湾国产实业、庄胜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壮大了娄底的优势产业与核心企业,实现了与长株潭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三是抓好项目的调度和协调服务。对重点项目特别是列入全省“双百”工程项目和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全面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工作班子”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顺利推进。目前,全市在建工业项目达144个。华润涟源电厂、天宝30万吨紧固件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批作为娄底工业项目又一次建设高潮的标志性工程,如涟钢3200立方米高炉与450万吨钢和200万吨薄板相关配套改造项目、冷钢200万吨钢配套改造及系列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双峰海螺二期改扩、湖南海螺改造、金电二期扩建、华润涟源电厂、冷水江紧固件、科源钒业、安石球团矿、三一重工、汇源焦化等投资3亿元以上的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台湾国产实业涟源300万吨水泥项目有望于年底破土动工。

  三、以工业园区为聚集点,精心打造创业平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来抓,坚持“园区工业化、工业园区化”的思路,注重特色立园,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创业平台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市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涟钢上下游产品做文章,园内薄板深加工产业被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薄板及深加工配套企业达33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机械制造、电子通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品牌建设渐入佳境。2007年上半年,市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1亿元,同比增长58.5%;实现工业增加值2.3亿元,同比增长42.7%;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9亿元,同比增长58.8%;产销率为98.4%。2008年,园内企业三一中兴液压件公司税收突破2000万元,“十一五”期间年产值可达12亿元以上,并将建成国内最大油缸研发生产基地。县市区园区建设也如火如荼,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双峰县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已累计达30家,区内规模企业年产值达4.3亿元。冷水江工业园引进了金鹰服饰、30万吨紧固件等重大项目。新化向红工业园在短时间内引进工业企业15个,其中5个企业已建成投产。

  四、以节能减排为突破点,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娄底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节能减排任务相当繁重。为此,市委、市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节能环保、提高效益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强化节能减排监督。严格市场准入,对新引进项目,从资源消耗、环境影响、技术含量、市场供需、效益预期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论证评估。认真落实减排措施,把总量削减作为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严格控制污染增量。二是淘汰落后产能。首先,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对消耗高、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工艺,坚决淘汰出局,以淘汰促进改进。2008年全市共关闭和淘汰小水泥、小冶金等“十五小”与“新五小”的工艺和设备近30条套;对资江流域104家锑品企业实施停产排污整治;仅2008年9月份,全市就关停了122家小煤矿。其次,对有一定技术含量、且在当前产业中处于主流地位的工艺,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提升促改进。如双峰海螺公司的回转窑,以前主要以烟煤作为燃料,废气排放量高,环境污染比较重,2008年通过技术攻关,在煤质上加以优选、在运行上进行调整、在煅烧方式上进行优化和设备改造,实现了无烟煤掺入比例达80%以上,废气排放量大大降低。再次,对先进工艺,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组建企业集团等形式,打破工艺封闭垄断,使之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以整合促改进。三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产品-废物”的传统单向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持续模式转变。如涟钢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顺利实现达产达效,完成发电量3630万千瓦时;湘煤集团蛇形山矿充分利用瓦斯,变废为宝,一年可创价值70多万元。四是强化责任。市委、市政府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实行“一票否决”。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重点排污单位,把污染减排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五是加大投入。冷钢投入3.2亿元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三同时”建设,完成了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治理项目29个。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2008年上半年,娄底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6.9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5%。全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同比减少5.2%和2.5%,重金属镉、砷的排放量同比减少6.25%和31.5%。

  五、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当作“一号工程”来抓。一是建立领导挂点和部门帮扶制度。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门文件,重点支持10个产业集群和53家企业的发展,明确领导和部门挂点帮扶。为督促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市委书记每半年主持召开一次挂点领导述职会议。全市所有在职市级领导都有新型工业化项目的建设任务。市委书记、市长倾注主要精力抓经济,重点抓工业,亲自抓重大决策的落实和重大项目的引进,帮助解决各种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深入基层,深入企业,面对面指导,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落实。二是建立三项资金扶持制度。建立了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信用担保体系注册资金三项资金扶持制度。同时,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市科技发展等专项资金捆绑用于新型工业化引导工作。为加强全市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金,在原有两家小型担保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一家注册资本过亿元的担保公司。三是建立考核制度。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娄底市工业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考核办法》,并增加了工业业绩在“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四是建立企业贡献排名制度。选择实际入库税金、完成增加值、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等三项指标作为企业绩效贡献考核内容,并通过新闻媒体和相关会议对排名情况进行公布,有效调动了企业的发展动力,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五是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测评制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测评由市委、市政府每年组织一次。由50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等社会各界人士对市直综合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为两类部门末位的单位一把手就地免职,测评结果为倒数二、三名的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整改。此举有效规范了部门行为,进一步优化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环境。

湖南党史陈列馆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0018947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3号 电话:0731— 88349808
公安部联网备案号-43012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