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城镇化进程

 文章来源:曾昭薰 作者: 时间:2014-10-21 13:24:57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经济区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着一个人口城镇化过程。地处中部省际接壤区的永州市,目前正处于这一过程中。据统计,永州市的城镇人口,1995年还不足80万人,仅占全市总数的13﹪,但到2004年,即已达到148.83万人,占到全市总人口的26﹪以上,年均增长16﹪。“十五”期间,由于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人口年均增长更达到20﹪以上,到2006年底,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讲,这是一件好事,但对教育来说,却是一个亟待作答的新课题,即如何及时调整教育的空间布局,以适应这种城镇化进程。如果调整不及时或者不到位,就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最近,我就这方面的问题在永州市的一些县区作了一些调查,得到的印象是:市、县城区人口的增长及其对教育需求同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着较大反差;城区义务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办学力度。

  (一)

  城区义务教育办学状况同城区人口对教育需求上的反差,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城镇人口的高速增长,同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办学常规推进极不协调。如上所述,目前,永州这种发展中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前期的经济扩张期,城镇人口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差不多不到10年就可以翻一番。以冷水滩区的城镇人口增长为例,“八五”期末,冷水滩区的城镇人口仅8万人,占总人口的19.3﹪,但到“十五”期末,城镇人口已达到23.52万人,占总人中的45.9﹪。按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仅新增这部分城镇人口出生的孩子每年达1200人以上,每5年就需增加两所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才能满足孩子们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但我们的教育经费只能保原有学校的正常运转。这就只能让新增的学童,在原有校舍中增设座位,导致小学和初中班额普遍爆满。从实际情况看,大体如此。冷水滩区近几年竭尽全力保义务教育,近5年,城区中小学总投入3500多万元,年增投入700万元以上。但到2006年,城区仍只有8所小学、6所初中。初中总班额111班,按标准班额(每班50人),仅能容纳5550人,但城区初中阶段前来就学的,除4所民办初中分流出1733名外,还有8403人,分布到现有各班,平均班额超过70人,最高的班突破90人。

  其次,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土又离乡,进城务工经商,使得大量农民工成为长期的“暂住”城市人口。这部分人并没有城市户口,但他们的工作生活已经扎根城镇,他们的子女在城镇上学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祁阳县城浯溪镇,上个世纪90年代仅2.5平方公里,但到“十五”期末已达2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翻了两番,其中一半左右是农民进城定居,这些农民的子女,绝大多数不可能再到农村去上学。冷水滩区登记城镇人口23万,但实际常住加长期“暂住”人口多达35万,这十几万人的子女如何进城上中小学,对每个家庭都是个难题,对教育部门来说压力更大。

  再次,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慕,进一步加强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压力。近些年,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把送子女上学,进而上一所好学校,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一种生活追求。相对而言,市、县城区的中小学,比起农村学校来,教育资源质量更高。加上许多农户举家外出打工,孩子在乡村中上学缺乏寄宿条件,而城区学校恰好可以解决后顾之忧。因此,许多家长托亲求友,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城区中小学,这给城区学校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宁远县常年有25万农民在沿海打工,许多举家外出的农户就用这种办法解决后顾之忧。该县城区目前5所初中共178个班,现有学生12033名,其中家在城镇户口的学生4954人,各民族乡统一安排进城就读1570名,还有全县其他乡进城上学的孩子5509人。这种势头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有增无减。我在同该县的主要领导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关注到这一现象,表示将在近年内再新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来缓解城区的入学难。

  (二)

  城区人口高速增长与城区办学相对滞后带来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教育的正常运转,还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城区义务教育供需矛盾加大,严重影响“普九”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上世纪末,我们推行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程,其所以称作“基本普及”,一是普及面仅有85﹪以上,不是100﹪;二是标准不高,特别是硬件设施,仅以必不可少的设施设备“够用”为限。要真正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需要,这种“基本普九”,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目前的问题是,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除了在原有规模上完善和发展,还要进一步扩展规模以适应城镇人口的增长。从实践看,这一新的课题,还基本没有进入市、县政府的教育视野,更没有单独到列支的这笔日益增长的经费。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就会出现新的空档。特别是目前日益增长的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子弟,要保证他们在城里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成为城区教育的一大难题,更是农民工家庭一件头痛的事。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就落不到实处。至于城区教育本身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新形势、新要求,难题就更多了。仅以电脑教学为例,市、县城区学校,目前都仅能勉强应付。

  2、城区中小学班额爆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由于城区学校发展滞后,容量不够,新增学额只能在现有校园见缝插针,造成小学生班额超过60名,初中生班额超过70人。这种班额爆满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管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个班60~70人,老师不但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甚至连批改作业和常规管理都难以到位。至于课堂内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更是难以进行。一些需要学生参加、动手操作的实验课,也因为人多设备少,而变成极少数人操作,多数人观看。组织能力弱一点的教师,甚至要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都不容易。长此以往,无论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和美德养成,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一些城区中小学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关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3、由于城区就学供求矛盾加大,城区上学难已成为众多家长的心病,因而是在学校这块净土也引发了一些不良现象。为了孩子上学,家长不得不拉关系、走后门,甚至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义务教育原是阻隔贫穷和不公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现在倒成了家长社会能量较量的一个场所,这在中央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调下,显然是一组不协和音。如何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弟一视同仁就近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是目前社会公平的一个焦点,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解决好这个问题。

  (三)

  解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力度不够的问题,关系全局,影响深远,必须引起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深化认识,增强责任感。确保学龄儿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目前碰到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新问题,但又是一个势所必然、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工业化的深化和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将日益增长。在中国,将大量转移到市、县这类中小城镇。城区人口的高速增长,城区学生的大量增加,将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对于这一点,我们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应有一种清醒的了解。要立足于这种了解来谋划我们的教育,切实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力度,以确保新增的城镇学童,就近受到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市、县政府应尽的职责。

  2、谋深虑远,统筹规划。如前所述,任何一个经济区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一个人口城镇化过程。这一过程在不同的地方具体情况很不一样。由于产业基础不同,资源享赋各异,劳动力素质有高有低,各地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将有很大差别。各地政府只有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作出科学预测,然后才能有序地规划城区教育发展和城乡教育布局的调整。按照建设部、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城区商住房每增加10万平方米,须配置新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新建城市小区人口每增加4000人,应配置一所小学,每8000人配置一所初中。这要超前构想,预先留出场地,作好规划。考虑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情况,除了农村中小学提升办学水平,城区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寄宿制学校,容纳一些来自父母双双务工经商,又难以在外扎根的家庭子女到县城就学的要求。

  3、加大对城区义务教育的投入,使城区教育发展同城镇人口增长基本同步。目前这种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滞后,主要是由于城区人口高速增长而城区教育投入按常规进行造成的。增加学校容量,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地方财政应将城区教育发展纳入视野,有计划地增拨经费拓展城区学校容量,同时还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发展民办教育。(作者系永州市党史联络组组长)

  (注:此文曾呈送市政府,在《永政通报》上转发全市,吸收进2007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决定连续3年解决4000个学位,反响较好)

湖南党史陈列馆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0018947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3号 电话:0731— 88349808
公安部联网备案号-43012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