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郴州建设

 文章来源:戴道晋 作者: 时间:2014-10-21 13:14:4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郴州既存在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困难,又存在着解决种种社会不和谐问题的迫切需要;既有发展过程中遗留的老问题,又有加快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推进和谐郴州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促进和谐,以改革推动和谐,以公正维护和谐,以道德支撑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郴州的重要基础。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始终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科学发展。

  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近几年来,郴州经济在工业化的强力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1.9%,是郴州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五年,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9.9%迅速提高到“十五”期末的42.7%。但与发达地区一样,郴州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优,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郴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围绕把郴州建设成为全国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华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承接基地的目标,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战略,突出抓好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牵引力强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能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新型建材、机械化工等6大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效应大、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使郴州在新的起点抢占发展先机。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托科技园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力争在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石墨等优势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立足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市65%的人口在农村,建设小康郴州、构建和谐郴州,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在于农业产业化,要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优服务”的思路,培育和扶持一批年销售额过千万元、过亿元、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抓好优质稻及杂交稻制种、畜禽水产、优质水果、优质烤烟、小水电等8大产业基地建设,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郴州农业及农产品的竞争力。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创业和就业的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新增财力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郴资桂经济一体化优势地区率先加快发展,培育区域核心增长极,把郴资桂经济一体化区域建设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带动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城镇化中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的密集区,形成城镇群和产业集群。高度关注和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以脱贫致富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要求,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大中心城区的建设力度,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建设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构建和谐郴州的重要环节。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及时调整社会管理政策,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

  要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法治社会,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严格规范行政行为。继续完善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要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增加就业岗位,进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公平是民心所向。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公平竞争和利益分配公平。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尽量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实现各方面利益得到不同程度地增长。高度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完善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制度和城市低保制度,积极推进以社会救济为重点的农村低保制度和以大病统筹为重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进和完善对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的救济机制。 要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民众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认真做好农村征地、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矿业秩序、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深入开展“平安郴州”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构建和谐郴州的紧迫任务。要切实转变发展模式,使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节约型发展、集约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近年来,我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出永兴“中国银都”产业和东江金磊、资兴焦电等一批循环经济的代表性企业。但是,从整体上看,资源利用率低、企业经营粗放、精深加工滞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目前,我市工业资源利用率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煤炭平均回采率仅30%,大大低于国家75%的标准。再丰富的资源,若利用不当,必然会快速枯竭、无以为继。因此,要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们的立市之本、发展之源,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要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为重点,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一是以煤炭资源为依托,开发煤层气,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构建能源产业链;二是以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形成原料-粗加工-精加工-废料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有色金属产业链;三是以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废物回收和利用,构建再生资源产业链;四是以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构建生态旅游产业链;五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大力推进“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烟”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

  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几年来,郴州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96%,林木绿化率达65.23%,主要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主要环境污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中心城区是全省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市之一。但是,全市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形势仍然严峻。因此,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保护优先、防治优先、优化开发,依法对水源、基本农田、森林等重要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大力推进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林动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坚持实行工程建设环保评价制度,强化城乡污染控制,在全面治理和严格控制中促进环境保护。

  四、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诚实信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无信不立”,倡导仁爱孝悌、好善乐施、扶危济困。因此,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营造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新环境。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建设为重点,制定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实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公众参与,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信息采集披露使用系统、信用激励惩戒机制和信用宣传教育机制,构建信用法规制度体系、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信用监督管理体系。要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创新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提高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改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增强社区凝聚力;优化社区管理功能,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运行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努力把每一个社区都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安宁和睦”的和谐社区。

(作者系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湖南党史陈列馆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0018947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3号 电话:0731— 88349808
公安部联网备案号-43012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