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水库精神的启示
文章来源:戴光宗 作者: 时间:2014-10-21 13:10:54位于湘中涟源市南部龙山山麓的白马水库是一座总库容量665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55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1958年5月设计为水库坝高36米,总库容1.16亿立方米,控制集水面积205平方公里,装机2500千瓦,灌溉面积26.4万亩的大型水库。)白马水库管理处是全国水利战线的一面红旗。
1958年10月1日,白马水库破土动工。1960年元月,大坝合垅。1972年春全面竣工。工程总投工1945.8万个,投资145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35.8万元),工程量810.8万立方米,库区淹没耕地6842亩(其中水田6231亩),拆迁房屋7338间,移民6646人。水库蓄水面积6.7平方公里。回流长度10.03公里,控制集雨面积205平方公里。枢纽工程有主坝1座,副坝4座,均为均质土坝。主坝坝顶海拔180.5米,坝高28.5米,坝顶轴长275米。大坝左右岸设输水压力隧洞,分别向左右干渠送水。设计灌溉面积13.1万亩。2005年末,灌区共有人口30多万,总面积360平方公里,有耕地22.35万亩,其中水田16.25万亩。同时,灌溉娄星区、双峰县的部分乡镇。
涟源市委领导曾在一本写白马水库历史的专著的序中说:“我们后辈子孙一定会把前辈的艰苦创业永远铭记在心,并且在新形势下不断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风风雨雨几十年,白马水库枢纽工程安全运行,灌溉效益超过设计,综合经营成绩斐然,成为全国水利战线一面鲜艳的红旗,其关键就是孕育和光大着一种崇高而不朽的精神——白马水库精神,即“以人为本、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一致、顾全大局,实事求是、敢于改革”。这种精神不只是白马水库的精神财富,也是涟源及娄底乃至湖南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延安精神、红军长征精神等精神的同时,我们更应珍惜白马水库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大力弘扬白马水库精神。
以人为本、依靠群众是白马水库精神的基础
湘中孙水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历代反动统治者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只管收取苛捐杂税。两岸人民饥馑连年,民不聊生。凭“白马掘泉”的神话寄托对水的美好渴望。解放后,涟源县委明白“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为政之要,其枢在水”。于是,坚持人本理念,努力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利益挂在心头,水害忧患铭在脑海,治水呼声萦在耳畔。一致认为:要彻底改变涟源东部、南部半壁江山(包括今娄星区一部分)的面貌,必须彻底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必须根治孙水河,将水害变水利。充分调查研究之后,1958年4月,县委作出了兴建白马水库的英明决策。尽管当时面临的困难很大,县委一班人为了群众的利益,不畏风险、不畏艰难,敢于实践、敢于胜利。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达成了共识:修建白马水库是为人民群众造福的千秋大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只要充分相信群众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管困难有多大,不管道路多么曲折,我们总能勇往直前,夺取胜利。
在修建和改造中,物资器材缺乏,技术力量欠缺,施工条件恶劣,工程任务浩大,不可能靠工资、奖金或物质刺激群众的积极性,靠的就是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党员的先锋作用和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力量,这些都是强大的无形的精神支柱。民工团、营、连建有党、团组织,在工地党委的领导下,各级组织模范地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参战的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与群众实行“四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干部排忧解难;哪里有危险,那里就有党员冲锋陷阵。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关心民、技工的身心健康,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党员、干部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群众,从而极大限度地调动起群众潜在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战天斗地的革命干劲。群众固守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建库修渠是党为咱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党员、干部吃苦受累不是为自己,不靠天,不靠地,人民水库人民建,建好水库为人民。因此,为了白马水库,只要县委一声令下,群众就争先恐后地踊跃参战。建设中,比、学、赶、帮、超活动高潮迭起,富有成效。改造中,器材物资和劳力经费能迅速归集到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历史雄辩地证明:共产党人只要真心实意为人民,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重,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多难的事情也能办好。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白马水库精神的旗帜
白马水库工程属民办公助性质,不能依赖“等”、“靠”、“要”。能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完成这么雄伟的工程和改造好数百公里的干、支渠,无疑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发扬。物资缺乏,工地党委就土法上马,以土代洋,利用资源优势兴办25个小型厂矿,生产的东西缓解了工程的急需,也节约了资金。机械设备简陋有限,指挥部就科学安排,一机多用,并修旧利废,进行改造。没有钢板制泄洪闸门,就自制钢丝水泥薄壳闸门。没有木材装模板,就自己设计活动模板。办公经费精打细算,一分钱作两分钱用。凡来客,不搞特殊招待,清茶一杯,在食堂购票就餐。在白马水库建设工地,从没出现过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大家都觉得搞建设这样“小气”是理所应当的。在70年代改造渠道时,县委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依靠集体力量,依靠群众智慧,坚持“技术自己学、工具自己备、资金自己筹、口粮自己带”的“四自”方针。有的地方没有石头,车干塘水,担光塘泥,把塘底的石头采出来。大家发扬“爱惜一个铁钉”的精神,从不浪费,做到了物尽其用,钱尽其用。《湖南日报》、《湖南画报》曾报道过白马灌区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搞水利建设的先进事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了白马水库精神旗帜,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白马水库人”。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白马水库人”决不贪图安逸,奢侈浪费,而是高举这面旗帜搞好抢险救灾,防洪度汛,安全生产,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上效益,大力开展综合经营,开拓其它产业。自己的路自己走,走向市场天地宽,水库成为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经济实体。
团结一致、顾全大局是白马水库精神的纽带
白马水库是依靠群众、造福群众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必须通力协作的合力工程。它凝结了人民的心血才智,聚集了各行各业的力量,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谱成一曲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大合唱。团结一致,万众一心,顾全大局,着眼长远已成为白马水库精神的纽带。
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指引下,淹没区的新邵县人民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敞开了建设水库的绿灯。在县委发出总动员后,各行业、各部门、各地方团结一致向前看,对建库表示出极大的工作热情,想水库之所想,急水库之所急,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有物。交通、粮食、商业、物资、卫生等部门都结合本身工作,服务到工地。特别是非灌区的人民群众,也直接或间接地为水库作贡献。江西省、新邵县等地接收了近4000移民。涟源北部山区及娄星区的部分地方也以大局为重,派出干部民工,带钱带物上工地,无私支援。娄星区从涟源市析出后,灌区“一盘棋”的思想更加突出,涟源、娄星两市(区)为工程安全着想,从长远目标出发,以灌区整体利益为重,合作管水,协同治水,同心齐奏“田园丰收曲”。
以团结一致、顾全大局作纽带,白马水库管理工作也处处以大局为重。防汛调度兼顾上、下游安全;抗旱保收,兼顾近远灌区的利益,保证全灌区大面积丰收。在大旱之时,抗旱抗到天低头,水库曾多次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和“龙江风格”,无私支援湘乡、双峰等地,送去救命甘霖。水库还重视库内建设,在资金、技术、设备上对库内群众给予大力援助,水库与库区开出了共同奋斗之花,结出了团结友爱之果。如果没有党的统一领导,没有大局、长远观念,白马水库就不会出现上下团结一致、左右齐心协力的大好和谐局面。
实事求是、敢于改革是白马水库精神的的核心
截断孙水河,高峡出平湖是涟源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实践。“管好白马水,造福涟娄人”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心声。县委、县政府在白马水库建与管的近五十年中,实事求是、敢于改革。在水库的设想与勘测,兴建与配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草率决定。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县委既不蛮干,硬撑着肚皮上,也不下马就弃而不管,而是派人维修管理,才未造成混乱。在“文化大革命”中,县委与改造指挥部,从实际出发,全面安排工程,保证了溢洪道建设、干渠开挖、改造等项目完成,从而抓住了关键。水库的设计也经历了一丝不苟、反复修改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求得了最完美最安全的方案。改造渠道采取什么标准,决策者既不跟风,也不搞“一刀切’,而是在总结实验渠的经验后,结合当时的实际来决定:上世纪70年代采用三合泥垫底加块石护面建梯形渠为主,80年代末则全面推广混凝土防渗。优化调度时,一切从科学出发,使调度方案准确、安全、有效。
历史经验的可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于提供人们继续前进的力量,从而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一种精神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活力,白马水库精神在弘扬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扬,长时期保持着活力。白马水库的宝贵精神既符党的宗旨,又合民众意愿,更与时代合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以及将来都有非凡意义,都能成为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要弘扬与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息息相通的、能让“龙山俯首、孙水听令”的白马水库精神,把那些事关大局,功及千秋的重点工程建设好,来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涟源市委党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