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八湾精神

 文章来源:麻峻 作者: 时间:2014-10-21 13:09:06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2005年12月24日在省委召开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指出:“我印象很深的是湘西吉首市社塘坡乡十八湾村的群众,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5公里的公路。他们那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通过艰苦努力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现状的志气,正是湖南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十八湾精神的形成

  湘西州吉首市社塘坡乡十八湾村,海拔700米,耕地面积216亩,稻田面积201亩,63户,272人,11名党员。该村地域偏僻、坡高岭陡、交通闭塞、与世隔绝、经济落后。199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38元,成为武陵山区极端贫困的典型代表。2000年,吉首市展开了一场兴修村级公路大会战,邻村劈山筑路的壮观场景,修通公路带来的脱贫致富,使十八湾村农民从深受交通不便之苦中得到启示,认识到把进村公路修好是发展经济的关键。苦熬没有出路,苦干才有希望,下决心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通村公路来。2000年3月,村党支部书记麻金文和村主任麻先仲,带领群众变苦熬为苦干,奋起向贫困宣战,冒严寒,斗酷暑,劈开千年石,抠出万年土,连续奋战4年,投入劳力工日12万个,开山挖土凿石40万立方米,在悬崖峭壁上凿开了一条4米多宽,5.3公里长的进村公路。在修通进村公路后,十八湾人干劲更足,大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养殖业,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2006年全村种青蒿1000多亩,创收70万元,开发金秋梨340亩,总产量9万公斤,实现收入15万元,外出劳力85人,挣回收入30多万元,全村实现人种一亩菜,4亩青蒿,3亩果,养一头猪,同时建成30多口水池,38口沼气池,47户改厨、改厕、改圈,63户都饮上了自来水,电话、手机、电视都进入了农户家中,全村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全村100%的育龄儿童进了学校,85%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3500元,不少人家添置了电视,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一)十八湾精神,来自传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艰苦奋斗的典范,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到今天的十八湾精神都是它的发展轨迹。十八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党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二)十八湾精神,来自时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集中力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就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十八湾人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十八湾精神是在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激战贫困的实践中形成的。十八湾精神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成功实践。没有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也就没有今天的十八湾精神。十八湾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十八湾精神,来自实践。十八湾人坚定脱贫致富的决心,强烈治穷致富的愿望,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劈山凿石筑路,艰难创业,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到极至,把自力更正、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坚韧不拔,不等不靠、团结奋斗,不甘贫困、自强不息等精神发挥到极至,体现了当代新愚公精神,实现精神变物质的飞跃。4年的艰苦创业,关键在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敢闯敢试敢干,为了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希望之路、致富之路,全村老少齐上阵,在悬崖上安营扎寨,吃住110天。村里25名外出务工村民听说家乡要修路,全部回家参加修路。社会主义是开出来的,十八湾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在十八湾实践中形成的。

  二、十八湾精神的内涵

  十八湾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概括地说,十八湾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坚韧不拔;不等不靠、团结奋斗;不甘贫困、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既具有坚持方向和艰苦创业的本质,又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和表现形式,是十八湾人主体意识、创业作风、顽强意志、开拓精神的有机统一。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八湾人在劈山凿石筑路的进程中,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豪迈气质和自主意识,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失望,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掌握自己的命运,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依靠自己力量改造生活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改变贫困状况。2000年4月以后,十八湾人认识到苦熬没有出路,苦干才有希望,新观念成为十八湾人的财富,树立起凿石筑路的雄心壮志。他们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规划,自己动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汗流血,在劈山凿石筑路的艰苦日子里,他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家里能换钱的东西都想法换成钱。甚至连下蛋的老母鸡也拿去卖了,凑钱购买修路物资。麻进福一咬牙拿出家里仅有的500元,龙双全把儿女们孝敬他的400元钱捐了出来,乡亲们纷纷把家中的油盐柴米送到了公路指挥部。55岁的老党员麻国任得胃癌,把家里仅有的50公斤大米捐到了工地上。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十八湾人才能在极端艰苦的筑路环境和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下,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2000至2004年,十八湾村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十八湾精神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产物。

  (二)不畏艰险、坚韧不拔。4年多时间,艰苦奋斗已属不易,常年累月持续拼搏就更难了。正因为如此,十八湾精神饱含着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排除万难的顽强意志。为了凿石筑路,脱贫致富,十八湾人矢志不移、持之以恒,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十八湾村的通村公路是湘西州目前工程最艰巨、地质最复杂、建设周期最长的村级公路。为圆公路梦,十八湾人付出高强度的体力与物质消耗,展开了人力与自然力的殊死较量。他们年复一年地持续作战,就连大年三十都在修路,不停顿地在脱贫路上奋进。55岁的老党员麻国任,原本体弱多病,但修起路来不怕劳累,不怕病痛,最后累倒在工地上;69岁的老党员龙凤仙,老伴和儿子都去世了,她带着媳妇和两个十五六岁的孙子,祖孙三代齐上阵;85岁的麻正财老人拄着拐杖帮着捡石头,装土筐。十八湾人正是凭着这种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用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在悬崖上开凿出了一条希望之路、致富之路、改变命运之路,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不等不靠、团结奋斗。为了不再受穷,并给子孙留下“幸福路”,十八湾人克勤克俭,本着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要办事的原则,不怕苦不怕累,吃大苦耐大劳,把体能体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在悬崖峭壁上凿石筑路,是一场特别的艰巨战斗,尤其是在缺乏资金物质的条件下,凿石筑路的艰苦程度,更是不难想象的。但是十八湾人一旦认准了,通路才能致富,便毫不动摇地踏上了征程,并很快在全村形成为谁修路,怎样修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眼前吃苦也要换来长久幸福,宁愿自力更生、群策群力也不等不靠的风气。村支部把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修公路的整个过程中,11名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广大群众学先进,争上游,同甘共苦。2001年5月,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全村50多名男女,削树枝当筷子,铺稻草便是床,修路口渴了,喝口山泉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抱着薄被,夹着稻草,挑着锅碗瓢盆,到悬崖上安营扎寨,人人出力,家家捐物,参加修路。正是这种不等不靠、团结奋斗的精神,使十八湾村最终实现了祖祖辈辈盼路的夙愿。

  (四)不甘贫困、自强不息。地势险恶,偏远苗寨,曾严重制约了十八湾的经济发展,村民生活十分贫困。可贵的是十八湾人不自暴自弃,不安于现状,创造了悬崖绝壁修通公路的壮举。公路修通后,十八湾人并没有停步不前,而是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保持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负有不甘贫困,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继续向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迈进。大力发展青蒿、生姜、金秋梨、反季节蔬菜、草食牧业等产业项目,迅速摆脱了贫困。2006年全村实现人平纯收入3500元,比1999年人平纯收入630元增加了2870元。

  三、十八湾精神的时代意义

  十八湾是全省各族人民战天斗地的典型代表。十八湾精神是当代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三个文明建设新局面,努力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的宣言书。十八湾精神的宣传报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十八湾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十八湾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八湾精神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十八湾实践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十八湾村遏制了毁林开荒,实现了退耕还林,栽种了经济林木,家庭养殖业迅速发展,步入了人口、生态、经济、社会良性循环轨道,初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十八湾精神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十八湾精神。十八湾精神是全省人民建设新农村,加快发展的动员令,湖南既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又有类似十八湾这样的丰厚精神资源。十八湾是全省脱贫解困的一面旗帜,有了这种精神,缺乏物质投入也能战胜贫困。现在全省还有部分人口没有脱贫,要实现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贫穷地方尤其需要学习和发扬十八湾艰苦奋斗的精神,走出自己脱贫致富的路子。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十八湾精神。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优越,我国的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还存在奢侈浪费、挥霍公款、吃喝玩乐、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侵吞国家资财等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在侵蚀社会;金钱至上,崇尚物质,已经成为少数人追逐的目标。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我们学习十八湾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之成为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强大精神力量。人贵在有精神。看看十八湾人艰苦奋斗的感人业绩,对照那些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享乐行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为勤俭败由奢”的历史经验,更应该在全社会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浩然正气和精神风貌,以抵制把腐朽当神奇,把痈疽当宝贝的腐败现象。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十八湾精神。十八湾精神是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市场经济对十八湾村农林牧副业生产发展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十八湾农民的自主、自立、竞争、效率、民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了十八湾精神,为十八湾精神增添了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一项伟大工程,任重道远,艰巨复杂,这就更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坚忍不拔;不等不靠、团结奋斗;不甘贫困、自强不息的十八湾精神。

  (五)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十八湾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十八湾村的巨大变化,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党支部,好的带头人。麻金文同志带领十八湾人艰苦奋斗,干出一番事业,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学习。麻金文同志说:“我当村干部一天,就要为大家服务一天。”

  总之,十八湾精神作为我们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推动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有着普遍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花垣县委党校副校长)

湖南党史陈列馆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0018947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3号 电话:0731— 88349808
公安部联网备案号-43012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