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机遇论”思想实现湖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文章来源: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 作者: 时间:2014-10-21 12:57:16一
“机遇论”思想是邓小平治国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机遇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科学地阐明了历史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的“机遇论”思想,在1992年南方谈话后引起国际国内的普遍关注,但这一思想在1992年以前就已基本形成。早在80年代初期,邓小平就多次谈到:“我们要抓住时机,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2页)。党的十三大前后,他又进一步提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特点的情况下,第三世界国家“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要丧失时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0页)。1989年在我国政治风波刚刚平息、改革开放面临困难之际,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他说:“凡是遇到机会就不要丢,就是要坚持,要干起来,要体现改革开放,大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7页)在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的“机遇论”思想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他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低速度就等于退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这些话语至今言犹在耳,引人深思。
邓小平的“机遇论”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机遇,努力从各种复杂的现象中去寻找捕捉有利的发展时机;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树立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科学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果断决策,抢占先机;要善于在实践中创造机遇,在实现机遇中引发更多、更大的新机遇,等等。这些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善于利用时机来发展自己”,也就是要善于在纷繁的环境中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各种有利条件和可利用的矛盾,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科学决策,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
邓小平提出“机遇论”思想,是着眼于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着眼于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的提高,也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
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抓住历史机遇,落后可以一跃为先进;丧失历史机遇,先进也会转化为落后。中国近现代正是由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实现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因而使国家由强转弱,备受西方列强的欺凌。这一丧失历史机遇的沉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新时期,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历史机遇问题。江泽民指出:“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回顾中国的历史,在十五世纪以前,出现过汉唐盛世,中国的经济技术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十五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技术所以逐渐落后了,很重要的原因是丧失了一些重要的机遇,没有做好发展的文章。”胡锦涛也强调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关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
回顾湖南2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正是由于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某些阶段或时期,湖南曾一度因思想不够解放,放不开手脚,而没有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丧失了一些发展机遇,逐渐拉大了与先进省区的差距,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并加以总结、吸取的经验教训。
进入新世纪,湖南既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关键时刻,我们能不能发现和捕捉机遇,把握和利用机遇,关系到湖南能否在较短的时期内顺利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关系到湖南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为湖南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第一,我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做出的新判断。一方面,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特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科技革命日新月异,都为我国能够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最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政治体制、理论创新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为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这对湖南这样一个欠发达的省份来说,无疑更是一个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第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实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为湖南发展带来了机遇。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湖南所在的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有着特定的区位优势和农业比重大、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的特点,具有巨大的后发潜力,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东西互动中实现中部崛起,条件渐趋成熟。当东部沿海、西部省市和东北三省先后借国家政策之力走上发展快车道时,中部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党中央一直十分关注中部的发展。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中部崛起符合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是振兴中国经济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湖南地处东、西部接合部,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承东接西,承南达北,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67%,在世界已知的160多种矿产中,已发现141种,探明储量的有87种,钨、锑居世界第一位,储量居全国前3位的有25种,具有资源优势;科学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全省有各类技术人员130余万,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具有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资源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经济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稻谷、生猪、茶叶、油茶籽、柑橘、烟叶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取得了重大突破,具有一定的加工制造业优势。以上这些都为湖南实现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果说中部崛起是湖南必须紧紧抓住的一次发展良机,那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提出,则为湖南提供了又一发展平台,是一次不容忽视而难得的发展机遇。2004年6月3日,“9+2”(9省区2特区)政府领导在广州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特色,自愿互利,按照市场原则推进区域合作的合作宗旨,合作领域涉及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湖南历来为粤港澳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产业转移基地、人才劳务输出基地和“后花园”。近年来,湖南每年向广东输出劳动力达300万人,湘粤年贸易额超过百亿元,但与粤港澳以及其兄弟省区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对于融入“泛珠三角”、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给湖南带来的发展机遇,周伯华省长在答记者问时作了很好的归纳:①可以使湖南更好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②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在粤港澳等地合理流动,提高湖南的资源配置水平。湖南同珠三角地区在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③有利于整合东、中、西各省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促进湖南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④粤港澳是“桥头堡”,湖南可借助“桥头堡”同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加快与世界接轨、融合,将对外开放推向全方位、深层次与宽领域。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带转移,为湖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又一新的机遇。从国际而言,中国在市场潜力、劳工价格和人才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实行梯度转移;从国内而言,湖南经济的辐射源、中国最强大的两大经济圈——珠三角和长三角已经完成了产业原始积累,产业正向内地延伸。而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的湖南,已具备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条件,拥有接纳产业转移的巨大发展空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经济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通过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推进“三化”进程,优化投资环境,突出发展制造业,加快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基础明显改善,经济主体活力明显增强,在工程机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与此同时,全省区域经济形成了长株潭区、环洞庭湖经济区、大湘西经济区、泛湘南经济区四大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呈梯度分布,形成了接纳产业转移有利空间。
三
机遇只是为发展提供了可能。能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善于在实践中抓住和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在发展和创新上下功夫,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威力,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第一,在加快发展中把握机遇,发展要有新思路。对湖南而言,坚持科教兴湘战略,建设和完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加快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推进“三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来破解“三农”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等等,是湖南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了是符合省情的正确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形势下,走承接转移的道路不失为一个良策。承接转移至少有两大好处:一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作为生产基地的承接转移只能作为一种过渡策略,不能作为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外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我省制造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历史经验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制造业是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了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清理和纠正过去一段时间内,对制造业是夕阳产业和非物质经济已成为主体的误导,充分认识制造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对此,省委书记杨正午在2003年10月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曾作过精练的概括,指出: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主要载体,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和经济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抓好制造业,就抓住了工业化的主导力量,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抓住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在承接转移中注重创新,在把握机遇中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这应当成为我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思路。
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要有新突破。要有新突破,就必须破除一切条条框框,“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有新突破,就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大省、农业大省,湖南的省情决定了加快发展速度对湖南的重要性。要追赶发达先进省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湖南,就必须加速度发展,甚至要以倍加速度赶超。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我省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
第三,在开放搞活中把握机遇,开放要有新局面。江泽民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同样也给湖南发展带来机遇。湖南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开放对开放,以开放促开放”,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一方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努力扶植和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紧紧抓住中部崛起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加大力度推动湖南与泛珠三角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粤港澳的“桥头堡”作用,加快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融合。
时不我待。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就等于抓住了发展。我们必须珍惜一切发展机遇,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团结奋进,加快发展,实现湖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