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长沙市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0 15:30:41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橘子洲街道新民路社区新民路周家台子。
1918年4月l4 日,毛泽东、蔡和森等13人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在此召开新民学会成立会,至1920年,这里一直是新民学会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于1918年4月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在溁湾镇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新民学会,当时有会员20余人,毛泽东当选为干事,到1920年发展到70多人,学会是当时湖南革命斗争的核心组织,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不少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原会址为宁乡籍人刘氏为守墓盖的一栋墓庐屋,1911年后,新化人周方租赁居住于此,故又称为周家台子。该房屋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1917年至1919年,蔡和森全家迁居于此。旧址于1938年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除按原貌恢复了旧有房屋外,新增设有辅助陈列室,邓小平、陈云分别为旧居题写“蔡和森故居”、“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额匾和馆名。
旧址坐西朝东,呈凹字形对称布局,分为堂屋、左右厢房、厨房、碓屋等。属于清代穿斗式民居建筑,面积约175平方米,三开间单层悬山顶竹木结构,盖小青瓦,竹织壁结构墙体。堂屋前有庭院,外有竹篱环绕,入院槽门悬挂有“沩痴寄庐”匾额。
新民学会是中国五四时期重要的革命社团,被誉为“建党先声”。它是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的策源地,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中山路74号,是原船山学社社址。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始建于1875年,最早为曾国藩祠,1914年刘蔚庐(人熙)联合社会进步人士,在祠堂创办船山学社,以研究和发扬王船山的思想。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早期党组织出席中共一大回到长沙后,在建立中共湖南支部的同时,为了培养党的干部和掩护革命活动,于同年8月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贺民范任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
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李维汉、夏曦、夏明翰等曾在此学习和教书。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号召学生直接参与社会革命实践,被湖南人民誉为“革命策源地”。1938年建筑毁于“文夕大火”,1954年在原址复建,1956年对外开放。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坐北朝南,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单层三进四合院,现占地面积991平方米。现存建筑分为四进,其中第一进为思贤讲舍和船山学社陈列,第二进为贺尔康的住房和学生住房陈列,第三进为毛泽东和何叔衡住房陈列,第四进为湖南自修大学的内容陈列。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于1972年9月被湖南省革委会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位于长沙市开福区八一路538号长沙市博物馆内。
1921年秋至1923年4月,毛泽东、何叔衡等租用此地作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秘密办公地。1921年10月毛泽东在长沙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不久,中共湖南支部改为中共湘区委员会(辖湖南及江西萍乡),区委机关仍设于此。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共湘区委员会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大力开展工人运动,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4月,中共湘区委员会组织了粤汉铁路、安源路矿、长沙泥木、水口山铅锌矿等十几次工人大罢工斗争,掀起了湘区工人斗争高潮。1923年春,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工人党员到衡山县岳北开展农民运动,到1923年,湘区有7个县和地方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有15个县和地方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1923年4月间,毛泽东奉调离湘,前往上海党中央工作,李维汉接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区委机关亦移往他处。旧址于1951年进行修缮,之后按原有室内陈设恢复原状并对外开放,1957年被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9年复原周边环境。2003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泽东诞生110周年,将“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重新冠名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坐北朝南,大门朝东,总占地面积约1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2平方米。该旧址为一座具有典型南方风格的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小平房,共有大小房间10间,由堂屋、卧室、客房、厨房、杂屋等组成。内室用木质板材分隔,门窗采用镂空装饰手法,同时用青砖砌成外墙,圈绕院落,显得十分雅致。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是长沙市经历“文夕大火”唯一幸存的关于中共革命历史建筑物。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旧居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位于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356号。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南宋理学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湖南师范馆,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曾国藩、黄兴等曾藏修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萧三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毛泽东曾在此学习、工作达八个春秋,在这里,毛泽东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完成了从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建党建团工作,并从这里走向党的一大。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师一附小结成革命伴侣。校内现存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纪念地14处,包括学校大礼堂、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水井、自习室、阅报室、君子亭、工人夜学、附小主事室、毛泽东任教二十二班教室等。且各纪念地都保存完好,陈列各具特色,弥足珍贵。
旧址建筑共36栋,包括主体连廊建筑、一师一附小和工人夜学等三大部分。主体连廊建筑位于校园中部,由毛泽东求学时的教学楼、自习楼、阅览楼、礼堂、寝室等组成,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有序,平房、楼房相间搭配,极为雅观。平面布局或呈“回”字,或呈“凹”字,或呈“凸”字和“H”形,科学地考虑到了采光、通风的效果,外观庄重典雅,建筑与建筑之间,长廊迂回,互为贯通;廊柱硕大,成双顶拱,拱距卷顶跨度适中,稳定大方;青麻石屋基高出地面,起到良好的防雨、防潮作用;阶沿、柱础、廊檐、屋脊棱角分明,衬托墙体、门窗檐框,青白相间,素洁雅致。
主体建筑左侧为一师附小,右侧为工人夜校,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大道将整个旧址一分为三,建筑风格与主体建筑协调一致。
旧址建筑风格以西式为主,又不乏我国传统建筑手法,如院内的天井、门庭、屋顶或作四角,或作六角攒尖,饰以宝顶,无不显现出中西文化的结合与渗透。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浏阳县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
浏阳县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长沙市浏阳市七宝山乡狮子山村仙人庙。
1930年4月12日至27日,浏阳县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狮子山仙人庙举行,全县22个区,180人参加大会。湘鄂赣特委和湘东特委王首道、潘心源、蒋长卿出席大会,大会主席团由张启龙等组成。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贯彻土地纲领、解决土地问题、扩大红军、加强肃反、巩固苏维埃政权、消灭盘踞在浏阳的白军、征收累进税等问题的报告,并根据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的精神,制定了浏阳县政纲20条。作出发动红五月总暴动、夺取县城的决议。会议宣告成立浏阳县苏维埃政府,选举张启龙、黄仁、李贞、何振吾等22人为执行委员,推选张启龙为主席。
狮子山仙人庙旧址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由陈大真人庙和杨孝子庙合成,两庙紧密相连,坐西朝东,辛山乙向,土木结构,青瓦白墙,上下两栋,共26间,青砖铺地。现旧址墙面上仍保留“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旧军阀!”等革命时期标语。
浏阳县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于2010年7月被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李家大屋)
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李家大屋)位于长沙市浏阳市永和镇永宝村(原石江村)。
1930年7月27日,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何键调集所有的部队,在蒋介石、何应钦的援助下,从南北两路夹击长沙。红三军团鉴于形势严重,8月5日主动撤离长沙,向平江、浏阳方向转移。何键立即布置重兵追击红军。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从赣南赶往湖南支援红三军团。在文家市与敌军交战,全歼驻守在文家市的敌军,获得文家市大捷。8月23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北上浏阳永和,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由平江地区南下的红三军团会合,在永和镇石江村李家大屋召开两军团的联席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把两个军团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总政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政委。红一方面军共计4万余人、3万支枪,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强大的一支工农武装力量。现旧址墙面上仍保留“打倒帝国主义”、“活捉何键”、“工农专政”、“红军不乱烧、不乱杀、土地革命”等红军标语和蒋介石与何键的漫画像等,十分珍贵。
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李家大屋)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长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位于长沙市芙蓉区蔡锷中路徐祠巷19号。
1937年12月9日,徐特立、王凌波从延安抵达长沙,根据党中央部署在长沙建立八 路军驻湘通讯处,徐特立任驻湘代表,王凌波任通讯处主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于这年年底在东长街(今蔡锷中路)徐家祠堂公开挂牌办公。次年2月,通讯处迁至寿星街2号。通讯处还在雅礼中学设立电台,在长沙县燕子窝陈家祠堂(今望城县天顶乡梅溪小学)开辟办公地点。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建立以后,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抗日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协助省(工)委迅速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培训党员骨干;组织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发动募集抗日物资;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广泛团结各阶层抗日爱国人士,营救革命同志;输送优秀青年去延安等地,为动员湖南人民在党的旗帜下组成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湖南人民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8年10月27日,周恩来、叶剑英来湘指导工作,住寿星街2号通讯处机关。在长沙的10多天里,周恩来、叶剑英每天都要接待国内、国际上各方面的人员,会见湖南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对党在湖南的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徐家祠堂始建于清代末年,占地约46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二进二层,呈典型的南方氏族宗祠特征。1938年“文夕大火”中被焚毁。1975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旧址上按原貌复建当年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并举办复原陈列,展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相关历史文物、资料等。
长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
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长沙市开福区熙宁街三角塘28号。
1945年10月,省工委在长沙召开会议,研究恢复党组织和重新进入城市开展工作等问题。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周里,委员先后有刘亚球、张春林、刘鼎、欧阳方、罗振坤。此后,周里等在此居住工作。1946年冬,根据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地下党员筹集经费,以周里夫人常杏云的名义和她的四姑合伙,修建了这栋带铺面的二层木楼,并在这里开办“妇女缝纫合作社”,掩护党的地下工作,直至长沙和平解放。
旧址系一栋板壁构成的两层楼房,坐西朝东,上下正房各两间,楼上东向有木栏走廊,楼下有内房和厨房各一间,登楼有板梯,门面以缝纫铺作掩护。旧址与邻居29号之间,楼上地下都有侧门相通。当时一般不由28号前门出入,而走29号侧门,并设有暗号。整个旧址占地91平方米。
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晚亭——毛泽东等早期革命活动地
爱晚亭——毛泽东等早期革命活动地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系岳麓山名胜之一。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更名爱晚亭。
爱晚亭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50平方米。亭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远观似凌空欲飞状;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岩石加工而成,内为丹漆花岗岩石圆立柱,由四根整条花岗岩石构建;亭中荷花纹饰彩绘藻井;四面“?蛀”字格木窗棂;东、西两面亭棂外悬以红底鎏金横书“爱晚亭”额,系原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所书手迹而制。亭内西侧窗棂置木质匾额,直书阴刻17列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全词,笔走龙蛇,雄浑自如。东侧正面石柱直书阴刻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撰写的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1913年到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常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并在这一带登山露宿。爱晚亭由此成为中国早期革命活动圣地。爱晚亭整体构造古朴典雅,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深远,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建)、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建)、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建)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经典。
爱晚亭——毛泽东等早期革命活动地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晚亭所在地岳麓山于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Ky:PAGE}
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革命活动地
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革命活动地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所辖的湘江河道中部。
橘子洲是湘江下游一个冲积沙洲,为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洲全长5000米,平均宽145米,面积0.74平方公里,以盛产美橘而得名,为古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所在地。1904年后,长沙辟为对外开放商埠,洲上建有英国领事馆、洋行、长沙新关和公馆。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经常与蔡和森、萧子升、周世钊等同学在此谈论天下大事。1925年,毛泽东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1960年,在洲南端建橘洲公园,堤岸围砌石栏,垂柳护堤,占地14.2公顷。
橘子洲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南面朱熹、张栻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讲学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800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水陆寺、拱极楼讲述着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曾国藩操练水上湘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洲上空;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更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橘子洲为毛泽东青年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之一。为纪念伟人毛泽东而创作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及诗词碑位于橘子洲最南端橘子洲头。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由广州美术学院创作,黎明院长主创,总高度为32米,长83米,宽41米,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为基础创造,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伟人艺术雕像。雕像的头部通过表情刻画来展现一个在橘子洲头沉思的毛泽东,表现青年毛泽东“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雕像的基座设计成毛泽东的肩膀,寓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缅怀历史,放眼未来。整个肩膀是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巨大山体,用以表现毛泽东“胸怀大志”;山体里面将设计陈列室,通过高科技声、光、电等手段向后人展示一代伟人的风采。该雕像于2009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116周年纪念日揭幕落成,并正式向游人免费开放。诗词碑1967年建成,碑高4.8米,长8米,厚0.8米,四周麻石镶边,中嵌高1.5米、长6.7米、厚0.8米的大理石,诗词碑北面刻有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四个大字,南面刻有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均镌贴金铂,辉煌显耀。
橘子洲于1993年1月被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震故居
王震故居位于长沙市浏阳市北盛镇马战村。
王震1908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北盛镇马战村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湘赣苏区主要创始人之一。1941年,率359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为全党全军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典范。1944-1946年,率南下支队南征北返,转战两万余里,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解放战争期间率部参加了西北战场一系列重大战役,并促使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任农垦部部长,1975年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任国务院副总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校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8年4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93年3月12日王震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遵照王震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天山南北。
王震故居始建于清末,坐南朝北,小青瓦,砖木结构。原为当地中立局的公房,后被王震的祖上租住。1908年4月11日王震出生于此。上世纪40年代毁于洪水,2007年复原重建。故居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大小房屋共计19间。
王震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田汉故居
田汉故居位于长沙市长沙县果园镇田汉村大屋组(原名茅坪)。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田汉自五四运动起,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后,与郭沫若等人共同组织创造社。后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主编《南国月刊》,并参加话剧创作与演出实践。1930年前后参加民权保障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并任执行委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剧联”党团书记,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写了大量作品,以鲜明的革命立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并组织抗日救亡宣传演出,其“文化抗日”的影响在中国抗战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并创作了大量的戏曲、电影剧本,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和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
田汉的创作以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革命激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著称,他的作品多达一百多部。戏曲作品有《土桥之战》、《新雁门关》、《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专》、《岳飞》、《金钵记》、《情探》、《双忠记》、《武松》、《武则天》、《琵琶行》、《白蛇传》、《金鳞记》(与安娥合作)、《西厢记》、《谢瑶环》等,解放后的话剧作品主要有《关汉卿》、《文成公主》等。田汉毕生从事文化艺术事业,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以及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他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传唱全国,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为典型的长沙清末两进式普通民居建筑风格。该建筑为土木结构,两面坡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墙体为土砖,外墙刷白灰,三合土地面。故居共有大小房间18间,正堂两楹,两旁为杂屋,屋前临塘。2005年8月重新修复,内设田汉生前物品陈列。
田汉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
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位于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
刘少奇,字渭璜,1898年11月24日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领导了安源大罢工,1934年参加长征,1943年到延安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委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委员长。1959年,当选为国家主席。1966年受到错误批判,1969年11月12日去逝。1980年,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刘少奇故居坐东朝西,前临水塘,后倚青山,为土木结构的四合农舍。共计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正堂屋与邻居各半),茅屋5间,占地总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
1959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旧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颁发“刘少奇同志旧居”木质红底金字匾额悬于槽门门楣。同年,炭子冲屋场旧居对外开放。1961年5月,刘少奇回家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时,曾在此居住一周。随后公共食堂解散,社员住房拥挤,刘少奇决定将旧居房屋及桌、凳、锅、灶、仓库全部分给社员。“文化大革命”初期,炭子冲屋场横遭破坏,文物散失。1966年10月被封闭。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冤案彻底平反昭雪,中共湖南省委与宁乡县委立即修缮故居并收集失散文物。同年3月5日,故居对外开放,在当年的卧室、书房、开调查会的横堂屋内展出了实物、照片等,供人瞻仰参观。
刘少奇纪念馆于1984年筹建,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共有8个展室、1个声像厅和2个怀念亭,主体建筑3100平方米。全馆陈列面积约为900平方米。有藏品3000多件,其中刘少奇生前使用过的遗物近800件。这些遗物中,有刘少奇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有1961年5月回乡考察时用过的草帽、眼镜、公文包等。特别珍贵的有刘少奇赴苏联访问时穿过的水獭皮大衣和用过的袖珍收音机,还有一对一直使用到逝世前的海绵枕头。此外,尚有反映刘少奇生平业绩的照片1000余张。馆内有大小模型4个,即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北方局旧址、盐城新四军军部旧址、西柏坡旧址。复原陈列2个,即延安杨家岭刘少奇所住窑洞、北京中南海福禄居刘少奇住室。还有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移交给刘少奇纪念馆的刘少奇生前阅读批注过的上万册图书及历史照片。刘少奇纪念馆于1988年11月24日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剪彩开馆,正门悬挂邓小平题写的“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牌匾。
198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90周年之际落成的刘少奇铜像广场,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包括踏步)。两边山头青松傲立,绿树掩映。广场正前方有一个平台,平台中央矗立着刘少奇铜像。刘少奇铜像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捐建,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及弟子程允贤精心制作。铜像加底座共高7.1米,其中像高3.0米,座高4.1米。这个数字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七一”是党的生日,刘少奇一生致力于党的建设,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第二,刘少奇享年71岁。铜像坐西北朝东南,面部神情威严中带着微笑,满怀沧桑地眺望远方,再现了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刘少奇风尘仆仆、日理万机的光辉形象,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和亲切感。
刘少奇故居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于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许光达故居
许光达故居位于长沙市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
许光达(1908-1969),原名德华,湖南长沙县人。早年就读长沙师范学校,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5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冬,转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炮科学习。大革命失败后,提前毕业从戎,随南昌起义部队参加了多次战斗,身负重伤,与部队失散。先后辗转于上海、安徽、江苏、河北、长沙等地,寻找党组织。1929年7月经安徽省委介绍到上海,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军事训练班的学习后,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前往洪湖根据地。先后任红6军参谋长兼红2纵队政委、红17师师长、红8师师长等职,指挥了无数次战斗,在应城之役中两次身负重伤。1932年5月,中央决定他去苏联学习和治疗。6月入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4年后又转入东方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祖国到达延安,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抗大三分校校长。致力于军队教育工作,先后发表了《抗大最近的动向》、《抗大在国防教育上的贡献》、《战术发展的基本要素》及论述抗日军队组织形式和战略战术等方面的文章。1941年初,调任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1942年,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难的岁月,他向中央请求上前线获准,任晋西北军区2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野战军代理参谋长、第3纵队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3军军长、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兼甘肃军区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装甲兵学院院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军队授衔时,尽管他一再谦让还是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许光达1969年6月3日在北京病逝世。
许光达故居始建于1908年,原有两进,共有房间21间。故居毁于1954年洪水。现存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朝东南向开,东偏南20度,一层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236平方米。青瓦顶,青砖勒脚,土砖白粉墙,木格窗,木框大门,杉木前廊檐柱。2005年,重新修缮,并辟有生平业绩陈列馆,对外开放。
许光达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任穷故居
宋任穷故居位于长沙市浏阳市葛家乡乌石龙村。
宋任穷(1909-2005),原名松韵琴,又名宋绍梧,湖南浏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时期任红28军政治委员,参加长征。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央局组织部部长,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第二、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在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2005年1月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宋任穷故居又名“咸恒泰”,面积420平方米,用材以土墙、青砖、木材为主,呈两纵一横摆设,共有住房12间。1978年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损毁,2008年按原貌修复,另辟有陈列室。2009年对外开放。
宋任穷故居于2009年6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白故居
李白故居位于长沙市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
李白(1910—1949),又名李朴、李侠、华初、静安,湖南浏阳人。李白自幼家庭贫苦,读完初小后辍学,到当地一家染坊当学徒。1926 年,张坊建立农民协会和纸业工会,李白参加农民协会,白天写标语,晚上站岗放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参加红三军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受中央派遣,到沦陷区上海建立秘密电台,搜集日军情报。1942年9月,与妻子裘慧英同时被捕。1944年秋,李白与裘慧英一道离开上海往返于浙江、江西之间,通过电台,向延安传递日、伪、蒋的军事情报。1945年底,两人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秘密电台工作。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上海特务到处侦察共产党地下活动,李白处境十分艰难。但他细心谨慎,加上妻子裘慧英的机智配合,经常向延安拍发军事和政治情报,三年未出事故。1948年12月在上海再次被捕。上海警备司令部第二稽查大队对李白进行严刑逼供。1949年5月7日,李白被秘密杀害于上海,时年39岁。
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李白的事迹,拍摄《永不消逝的电波》影片。影片的男主角就是以李白为原型。
李白故居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坐西南向东北,土木结构,小清瓦屋面。四合院形式。2010年在上海市虹口区李白亲属、张坊镇及家乡人民的关心支持下,按原貌恢复李白烈士故居,李白烈士故居共有大小房间16间,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成正方形的布局。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故居进行复原陈列并辟有李白烈士的生平事迹陈列展览室。同年,对外开放。
李白故居于2010年6月被浏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浏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志民故居
李志民故居位于长沙市浏阳市高坪镇志民村。
李志民(1906-1987),湖南浏阳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游击队党代表,红军大队、团政委,师、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组织部长、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副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历任冀中军区野战纵队、晋察冀野战军第2、第3纵队政治委员,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历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还被当选为第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11月1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李志民故居始建于清代末年,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共计房间6间,建筑面积140平方米,为普通民房建筑。整体建筑破坏严重。2002年按原貌重建。2006年7月复原陈列了李志民的卧室、书房等,并举办李志民生平事迹展览,对外开放。
李志民故居于2011年1月被浏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浏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维汉故居
李维汉故居位于长沙市长沙县高桥镇维汉村。
李维汉(1896-1984),原名厚儒,字和笙,又名罗迈,湖南长沙县人。1916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二部,1917暑期毕业,留校任初级部主任。在第一师范期间,同毛泽东、蔡和森等相识,1918年4月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一道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蔡和森的影响下,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同年,受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委托,回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底,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23年4月至1927年4月,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称中共湖南区委员会)书记。在此期间,并被选为中共四届、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成立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李维汉为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5个委员之一。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举行南昌起义,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8月7日召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由李维汉担任主席,瞿秋白作主要报告人。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等组成中共临时中央局。中共六大后,李维汉任中央巡视员、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兼上海市委组织部长和江苏省委书记。1930年,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去莫斯科学习。1933年回国赴江西苏区,任中央组织部干事、部长。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长征中任军委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总政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历任中共定边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陕甘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维汉担任第一届、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二届、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79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中共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4 年8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维汉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2005年长沙县人民政府进行修复。故居为三进砖木结构平房,房屋44间。正堂屋高大亮爽,屋与屋之间有天井、回廊。大院正中为过廊,过廊后进入后栋。后栋有5间正屋和诸多杂屋。
李维汉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Ky:PAGE}
李富春故居
李富春故居位于长沙市天心区三兴街2号。
李富春,1900年5月22日诞生在湖南长沙三兴街“李福星扇店”,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4年考入长郡中学,1918年毕业后考入河北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的赴法勤工俭学预备班。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青年。1919年10月底,从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李富春、李维汉、蔡和森等发起组织了以赞同马克思主义和实行俄国式十月革命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1922年,李富春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8月,李富春回国,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军法处长。不久,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任江苏省委代理书记、广东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赴中央苏区,任江西省委书记。1934年9月任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出席了遵义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旗帜鲜明的发言,支持毛泽东的军事主张,为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地位的确立起了积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和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西满分局书记、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军区副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之初,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1953年4月任国家计委主任。1954年9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他是党的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1966年8月,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富春故居始建于清末,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1993年1月开始规划筹建,占地4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小青瓦双坡屋面。1995年5月22日建成并对外开放。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何叔衡故居
何叔衡故居位于长沙市宁乡县沙田乡长冲村。
何叔衡,谱名启璿,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就读私塾。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中清末最后一届秀才。他激愤于官府腐败而甘愿在家种田,长期从事私塾、小学教育。
直到1909年,何叔衡离开家乡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1913年春以37岁的大龄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1年后并入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得以结识时年21岁的同学毛泽东。何叔衡热情厚重老成,一直是毛泽东在湖南开展社团运动、学生运动、驱张运动和建党建团运动的得力助手和密友。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为最年长者会员。毛泽东曾有评价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1920年参加长沙早期共产党组织,1921年7月和毛泽东代表长沙早期党组织一同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革命时期,何叔衡以国民党省党部监察委员和学界名流身份相继担任湖南省法院(控诉法院)陪审员、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成员、省中山图书馆馆长、水口山矿局监理、《湖南民报》馆馆长等职务。湖南马日事变后,他与谢觉哉、徐特立、毛泽民等一道到上海筹办聚成印刷公司,这是中共秘密成立的一家印刷机构,对外公开营业,承印商标、簿记等业务;对内专门印刷党的文件和刊物,何叔衡任公司经理。
1928年6月,受中共中央指示,何叔衡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并参加中共六大。1930年回国,次年奉命进入中央苏区,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监察部部长、内务部代部长和临时法庭主席。因何叔衡与毛泽东关系深远密切,对“左”倾领导集团有批评与抵制,1933年冬所任职务全部被撤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赣南闽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1月,他与瞿秋白、邓子恢等从瑞金转移,欲去上海,在2月24日经过福建长汀县水口镇小泾村时被地主武装包围。何叔衡受伤遇难,终年59岁。
故居为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坐东朝西,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土木结构,均为两面坡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土砖墙体,平头槽门。主体建筑呈倒“凹”字形布局,面阔三间,一进两间,共有正房、左右厢房等大小房屋23间。正堂屋高大亮爽,双页木门,方格窗。檐下走廊,中辟天井,南侧有水井。
何叔衡故居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开慧故居和纪念馆
杨开慧故居和纪念馆位于长沙市长沙县开慧乡开慧村。
杨开慧,名霞,字云锦,著名学者杨昌济之女。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跟随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主要负责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按照党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逮捕。同年11月14日,英勇就义于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故居是一座土砖木质结构的瓦房,始建于1795年,屋地坐西朝东,三面靠山。1901年11月,杨开慧在此诞生。革命烈士杨开明、杨展也诞生于此。1921年春至1927年8月,毛泽东曾三次来板仓,在此召开农民座谈会,进行农民运动的调查。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此被捕。
1966年11月,成立杨开慧故居管理所,故居对外开放。1967年11月,当时在湖南主持工作的华国锋来板仓视察故居和陵园墓地。1982年3月,在维修杨开慧故居的过程中,在开慧生前住房壁缝中发现杨开慧手稿。1990年8月1日,在更换故居杨昌济先生住房后墙角砖壁时,在木挑砖缝中又发现杨开慧手稿一份。
2001年,长沙县人民政府对杨开慧故居的屋面、墙体及三合土坪进行维修,新建了储量20吨的消防水池。2007年,杨开慧纪念馆进行红色景区建设,对故居的屋面、木制门窗及排水、三合土坪进行维修。故居分上、中、下三栋和东西两厢,中有天井,屋地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34间、粮仓2间。
为了纪念杨开慧烈士英勇就义80周年暨毛岸英烈士为国捐躯60周年,于2008年开始新建杨开慧纪念馆(杨开慧烈士生平业绩陈列室),2009年建成,同年11月对外免费开放试运行,2010年11月16日正式开馆。杨开慧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0000平方米。
纪念馆分三层,一层为杨开慧烈士生平业绩陈列《骄杨颂》: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贞爱情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诚革命的好党员;二层为杨昌济生平事迹展览《欲载大木柱长天》及毛岸英、毛岸青生平事迹展览《骄杨之子》。三层为后续陈列布展区。
故居旁棉花坡口是革命烈士杨开慧墓地。烈士墓始建于1930年。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烈士英勇就义后,当地群众星夜将遗体运回板仓,安葬在故居上方棉花坡上。同年,毛泽东从江西寄来30块银元,以杨开慧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的名义,在墓地立碑。1959年7月1日,开慧公社管委会对杨开慧烈士墓进行了修整,并在墓地上方立花岗岩石碑一块,碑文为“光辉长照后人心”。
1962年,杨开慧烈士墓列入长沙市人民委员会文物保护单位。1969年4月10日,动工修建杨开慧烈士陵园。1969年9月10日,改迁了杨开慧烈士与母亲杨老夫人的墓地。杨开慧烈士与母亲杨老夫人的棺木同穴安葬于陵园上方,并在杨开慧烈士墓原地修建纪念亭。1977年10月31日,根据湖南省外事办公室的文件通知,杨开慧烈士陵园、故居为对外开放点。1990年9-11月,在陵园中央塑建杨开慧烈士全身汉白玉像一尊,修建了以60条弧形花岗岩框边、直径14米的圆形花坛及汉白玉浮雕花圈,加宽了成八字形的陵园进门石台阶,从花圈广场至墓地广场,按切麻石铺面共计1331.24平方米。1990年11月14日,在杨开慧陵园隆重召开了“纪念杨开慧牺牲60周年暨杨开慧塑像揭幕典礼大会”。1991年8月至11月,拆除了陵园原诗词墓碑和墓穴顶,并在原地重新修建了新的墓碑和墓穴顶。1992年4月,雕刻并建立杨开慧烈士墓地诗词碑。1995年10月27日,湖南省政府对陵园杨开慧汉白玉塑像裂痕和纪念亭倾斜进行维修。2008年,毛岸青、邵华骨灰经中央批准迁入杨开慧烈士陵园。
杨开慧故居和烈士墓于1972年9月被湖南省革委会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开慧故居、烈士墓连同生平事迹陈列室(纪念馆)于1983年10月再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胡耀邦故居
胡耀邦故居位于长沙市浏阳市中和镇苍坊村敏溪河畔。
胡耀邦(1915—1989),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达陕北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18兵团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川北区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区政委。1952年后,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1962年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1964年起,任西北局第二书记和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虽遭到严重迫害,仍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粉碎“四人帮”后,先后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部长。1980年2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1年6月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党的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7年11月当选为党的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4月在北京病逝。
胡耀邦故居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胡耀邦上五代祖父胡中泮所建。故居坐北朝南,呈倒凹字形布局,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大小房屋共计19间。为典型的浏阳民居建筑风格。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于故居西侧横厅内屋一间10多平方米的耳房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30年随工农红军走上革命道路,从此告别家乡,直至1963年元月,胡耀邦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时,在回浏阳农村调查期间,才回故居住了一晚,并与当地乡亲坐谈,访贫问苦。
1985年,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到北京去,告诉他祖居就要倒了,怎么办?胡耀邦说,年代久了,倒就让它倒吧,外边倒掉了,人就搬到里面去住。胡耀邦坚决反对修复故居。直到1995年2月,为纪念胡耀邦诞生80周年,浏阳市委、市政府启动胡耀邦故居维修工程。修复了胡耀邦童年时代的住房、父母与兄长的居室,以及正厅、横厅、客厅、厨房等。同年11月,胡耀邦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并在此举办了胡耀邦同志诞生80周年纪念活动。2005年,在胡耀邦诞生90周年之际,对胡耀邦故居进行了第二次全面维修。
胡耀邦故居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2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徐特立故居
徐特立故居位于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观音堂组。
徐特立(1877—1968),原名懋恂,字师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军第20军3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他以古稀之龄致力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这些文章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徐特立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1968年11月病逝于北京。
故居建造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原为徐家祖业,整栋建筑坐西朝东,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81.7平方米,为长沙地区典型的南方庭院式建筑风格。主体建筑均为土木结构,两面坡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土砖墙体,外墙刷白灰,三合土地面。围墙以石条为基础,上砌青砖。故居共有大小房间17间,内设有徐特立生平事迹展。院内环境清幽,鸟语花香,有多株古柏,树龄均在百年以上。
徐特立故居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谢觉哉故居
谢觉哉故居位于长沙市宁乡县沙田乡堆资村。
谢觉哉(1883—1971),原名维鋆,字焕南,别号觉斋,湖南宁乡人。1883年4月26日生。1921年参加新民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上海,负责编辑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和《上海日报》。后任中共湘鄂西省委政治秘书、《工农日报》主编兼文化部副部长。1933年到中央苏区,任毛泽东秘书,后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司法部长、代理最高法院院长。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边区参议会副议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长兼政法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会议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善诗文,有《谢老诗选》、《谢觉哉文集》、《谢觉哉日记》等传世。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谢觉哉故居属于典型的清代农家房舍,坐东朝西,土砖青瓦木结构,占地总面积21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4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21间,故居为凹字形结构,两进,面阔三间,两侧为厢房,右为谢觉哉居住,左侧为谢觉哉长兄谢旅清居住,整个房屋高大亮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环境幽静。现由谢觉哉嫡孙谢京圃居住使用。
谢觉哉故居于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9月被长沙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南烈士公园
湖南烈士公园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1号。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各界人士为缅怀近百年来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湘籍烈士,倡议修建革命烈士公园,并于1951年2月在湖南省首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修建湖南烈士纪念塔。该建筑于1951年12月奠基,1959年9月竣工,建在湖南烈士公园南大门和西大门两中轴线的交会点上。纪念塔上“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9个字系毛泽东同志于1959年亲笔题写。碑下为纪念堂,纪念堂两侧是两大间陈列室,陈列着先烈杨开慧、夏明翰、郭亮等90人的遗像、遗物、事迹,以及全省76000多位烈士的全部名册。纪念塔于1989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纪念亭位于纪念塔之东北,是纪念塔的配套工程,1951年12月纪念碑奠基仪式之后,即开始动工兴建,1953年3月竣工。
公园内还有“红军渡”革命遗迹。1930年7月,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进攻长沙,以8000人打败3万有余之优势敌军,于7月27日攻占长沙。红三军团部分战士由湖迹渡浏阳河进入长沙。烈士公园建成后,湖迹渡划入公园范围,并将该地改名为“红军渡”,且于1987年建杉亭一个,石碑一座,碑上刻有“红军渡”三字,以作纪念。渡口现保留有一株古银杏,为当年红军过渡的见证。
湖南烈士公园是迄今为止湖南省最大的集纪念与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每年清明节和其他重要节庆日前后,湖南省党政军领导都在此举行重大纪念活动,各社会团体及广大群众均自发前来悼念革命先烈。
湖南烈士公园主体设施纪念塔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郭亮墓和生平业绩陈列室(郭亮陵园)
郭亮墓和生平业绩陈列室(郭亮陵园)位于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郭亮村刘家坡。
郭亮于1901年12月3日出生于长沙县临湘都文家坝(今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郭亮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毛泽东介绍,成为湖南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并成为毛泽东领导湖南工人运动进行革命实践的得力助手。1922年,郭亮从第一师范毕业后,组织发动了粤汉铁路全路大罢工。随后,当选为湖南工团联合会副总干事。1923年3月成立陶业工会,发展第一批工人党员,建立中共铜官支部。马日事变后,代理中共湖南省委书记。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尔后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鄂赣特委书记等职,并被选为第五届中央委员。在任湘鄂赣特委书记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928年3月29日被杀害于长沙司门口,时年27岁。
1928年郭亮英勇就义后,群众用木匣子将无首遗体抢回文家坝,将偷回的头颅与尸身缝合在一起后,安葬于郭亮旧居的后山刘家坡,与早年亡故的大哥郭砚章合冢。1950年,郭亮烈士的妻子李灿英逝世与郭亮合葬。1957年,望城县人民政府为纪念郭亮诞生56周年,采用铜官特色陶瓷修建了烈士墓,树立了墓碑。2001年为纪念郭亮诞生100周年,望城县人民政府维修了烈士墓,建立了陈列室,展示郭亮生平业绩,并建立了郭亮陵园。
郭亮陵园由烈士墓、纪念亭、山林、水塘和办公用房等组成,整个建筑占地40余亩。郭亮烈士墓是一座独特的琉璃陶墓,坐西北朝东南,面积50多平方米,全部用青绿釉色的琉璃制品装饰砌成,凝结着铜官陶瓷工人对工运领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墓围用花形砖图案的琉璃陶砖砌成,墓冢外施水泥,封土堆呈椭圆形,三砂封顶。立有花岗石碑三通。中间石碑上刻“革命烈士郭亮、中共党员李灿英之墓”,左方石碑上刻“中共望城县委、县人民政府立”,右方石碑上刻郭亮烈士生平。在三块石碑左侧还立有一块颜色陈旧的小石碑,上刻“郭公砚章之墓”,为掩护郭亮墓所立。郭亮烈士生平业绩陈列室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为青砖仿古建筑,辟有三间展室,展现了郭亮革命的一生。在郭亮住房复原陈列室内保存着郭亮和妻子结婚时用过的床、茶几、木椅等珍贵文物。
郭亮烈士墓于1972年9月和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郭亮墓和生平业绩陈列室于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南革命陵园
湖南革命陵园位于长沙市天心区裕南街街道南站社区望岳村4号。
湖南革命陵园建于1977年,以褒扬革命先烈和先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宗旨。陵园地处湖南省会长沙市区城南天心区,紧临湘江,俯视橘子洲头,与巍巍岳麓山遥遥相望。园内树木参天,四季常青,占地面积为197.5亩,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
1983年湖南革命陵园正式开放,1992年前仅对烈士和已故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殡葬服务,1992年以后逐步放开服务对象。并按“生命科学主题公园”的要求实施开发建设,现已建有艺术园、望江园、知还园三大墓区,墓区内长眠着各个时期的100多位革命烈士和革命先辈。其中红军将领陈毅安烈士等都长眠在陵园内,彭德怀曾为他题词:“生为人民生得伟大,死于革命死得光荣”。同时,还有众多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如谭延杰、谭余保、周里、郑培民等同志的骨灰都安葬或存放于陵园。
2000年,湖南省民政厅、长沙市民政局将湖南革命陵园列为民政重点工程维修改造,对雄魂阁等烈士褒扬设施进行了整修。集骨灰寄存与悼念活动场所于一体的“雄魂阁”面积达3600平方米,曾被评为长沙十大最佳建筑。楼内按生前职务分四层分别安放革命烈士、老红军、老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骨灰6668具。位于雄魂阁二层的国防教育展览内容囊括了国防历史、国防思想、国防标识、国防科技、台海局势、兵器大观等等。通过实物模型展、多媒体影像资料放映等耳目一新的形式,让观展的市民了解我军的现代化装备,体会三军联合演习及阅兵的震撼场面。同时,烈士陈列展览馆共陈列湖南不同革命时期56位著名烈士的照片和生平事迹。
2007年,湖南革命陵园管理处在湖南省民政厅、长沙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以《长沙烈士英名录》为蓝本,于陵园内兴建了长沙烈士纪念广场,长沙地区18520多位烈士包括黄兴、杨守仁、杨开慧、郭亮、雷锋等得以在英烈纪念墙上永久留名。
湖南革命陵园于2009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纪念馆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纪念馆位于长沙市浏阳市文家市镇人民路34号。
1927年,当北伐战争顺利向前发展的时候,各地的国民党反动派纷纷叛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疯狂地举起屠刀,全国一片腥风血雨,而此时陈独秀所推行的右倾机会主义更是为共产党人自己的革命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挽救革命成果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土地革命,中共中央紧急时候召开了“八七”会议,决定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湖南改组省委和组织工农革命军。同年9月9日毛泽东组织和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9月19日各路起义军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后栋教室主持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前敌委员会会议,主要讨论起义部队会师后进军方向这一至关中国革命前途和道路的重大问题。前委书记毛泽东和师长余洒度在会上分别作了较为系统的发言。毛泽东分析了当时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形势,主张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去农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保存实力,坚持革命斗争,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了总指挥卢德铭等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但师长余洒度看不到革命形势的变化,仍坚持夺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经过激烈争论否定了余洒度的方案,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南农村转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0日清晨,起义部队在里仁学校操坪举行了会师大会,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会后,毛泽东亲自率领部队从文家市出发,开始了沿罗霄山脉南下湘南的进军。历时一个多月,转战千里,历尽艰苦,终于把红旗插上了井冈山。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里仁学校)纪念馆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