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株洲市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0 15:12:29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暨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馆
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暨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馆位于株洲市攸县城关镇珍珠港。
旧址坐东北朝西南,由三部分组成。中为文昌庙,始建于1803年;左为仓圣庙,始建于1831年;右为兴贤堂,始建于1833年。清为攸江公署所在地,民国时期为国民党县党部和会议处所。
1925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派潘鹏举来攸县发展党员,是年冬和小学教师余来、谭志道等成为攸县第一批中共党员。1926年攸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
同年6月14日,在叶挺独立团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成立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地址设在文昌庙,下辖7个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60余名,由余来任总书记。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以后,为发展壮大党的地方组织,建立革命武装,开展农民运动,推进攸县革命运动深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攸县革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大革命失败后,湘东保安司令部罗定率部杀回攸县,疯狂地屠杀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1927年6月22日,中共攸县地方执委3位领导人余来、谭志道、刘谭豪等牺牲,攸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党员蔡会文、谭震林、蔡南阶等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其他党员转入地下活动。
该址土改时期收归公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城区盐仓;80年代收归县房产局,并安居了城市居民;90年代初,成立县博物馆并划归其使用管理。2002年4月24日,为纪念谭震林诞生100周年,国家、省、市、县拨专款,收回该处房屋产权,搬迁内部数户居民,进行全面大修,建成了“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室”。
中共攸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暨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馆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5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位于株洲市茶陵县城关镇前进村三角坪。
旧址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县(州)署衙,始建于宋代中叶,占地10521平方米。地处湘赣要冲的茶陵县,是井冈山的西部屏障。当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上安家后,毛泽东便将攻打茶陵作为向外发展的首选目标。趁着驻守茶陵的国民党正规军调走之机,1927年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主力近500人在团长陈皓等率领下,胜利攻占茶陵县城。这是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之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工农革命军进城后,陈皓等领导人缺乏管理经验,他们不做群众工作,仅委派了一个县长,完全按旧政府一套制度行事,部队所需经费仍由商会摊派。宛希先在力促中共茶陵县委成立和工农群众组织恢复的同时,目睹了新成立的茶陵县政府种种弊端,以及陈皓等军官的所作所为,甚为忧虑,写信嘱人送交远在茅坪的毛泽东。毛泽东立即复信宛希先,指示:由部队派人当县长是不对的,不能按国民党那一套办。要成立工农兵政府。要保护商店,保护邮局,保护学校,保护医院。接到毛泽东的指示后,宛希先向部队里的党员、团营干部、士兵委员会,向新的县政府,向茶陵党的组织等方面作了传达,开始了组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筹备工作。工会、农会和驻城的工农革命军分别选出工、农、兵代表,在此创建了湘赣边界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28日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由工人代表谭震林、农民代表李炳荣、士兵代表陈士榘三个常委组成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选举谭震林任主席。当日在此召开庆祝大会。大门两边分别张贴有“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对联。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设民政、财经、青工、妇女四部,杨绍震、罗尚德、罗青山、陈叔同分别任部长。旧址1928年毁于战火。2005年以来,茶陵县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工农兵政府旧址进行全面修复,开设毛泽东与茶陵展、工农兵政府纪念馆,茶陵籍将军馆、茶陵历史人物展等展室。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周家祠)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部旧址(周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中村村。
1928年3月初,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湘南特委的军事部周鲁来到井冈山,指责毛泽东躲在井冈山,没有一点发展前途,并传达了中央和湖南省委的决定:给毛泽东以“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撤消现任省委委员”的处分,撤消前委,改组为师委,由何挺颖任书记,毛泽东任师长,并命令立即开往湘南,策应湘南起义。
1928年3月18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到达中村,师部设周家祠。工农革命军到达中村前后,军内和党内不少同志对湘南特委的指责和强令部队开往湘南,对撤消前委和毛泽东的前委书记职务,甚至传说,毛泽东开除了党籍,而心存不满和怨气,并议论纷纷。为了让部队了解事实真相,统一部队的思想和行动。3月19日晚,毛泽东、何挺颖在周南学校主持召开了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委和中共酃县特别区委联席会议。
毛泽东说:“3月上旬,湘南特委派周鲁来到宁冈,向我传达了中央和湖南省委指示,批评我们‘行动太右’,‘烧杀太少’,并决定撤消前委,改组为师委,何挺颖任书记,我任师长。当时,我对他们的‘左’倾错误进行了驳斥。至于改组,这是中央和省委的命令,我们只能服从。”
为了把湘东、湘南和井冈山连成一片,毛泽东建议将工农革命军分成两路,何长工、袁文才于20日率第2团去资兴,策应湘南暴动。他率第1团仍留在中村,在部队开展政治教育,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分田运动,这样可以两全其美,既未违反上级命令,又能发展革命形势。
为加强酃县地方党组织的建设,根据酃县革命斗争的要求,会议还作出了三项决定:在中共酃县特别区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酃县委员会,由刘寅生任书记,邝光前任组织部长,周礼任宣传部长;成立共青团酃县委员会,由万达才任书记;成立中村区委和中村区工农兵政府,由何健础任区委书记,盘华坤(瑶族)任工农兵政府主席。
中共酃县县委建立后,中共石洲区委、中共坂溪区委也相继成立,张平化任石洲区委书记,刘平章任坂溪区委书记。中共酃县县委的建立,标志着酃县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从此跨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部旧址(周家祠)于2006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驻酃县水口团部旧址(朱家祠)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驻酃县水口团部旧址(朱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口村。
1927年10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酃县水口,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部设在朱家祠。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酃县第一个党支部——凉桥党支部书记周礼。周礼向毛泽东汇报了中共酃县特别支部和农民协会在大革命失败后遭敌人破坏的情况和凉桥临时党支部的工作情况。毛泽东对临时党支部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问周礼酃县有没有国民党驻军。周礼告知到现在为止,酃县还没有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只有南乡和东乡两个挨户团。南乡挨户团头子叫陈大观,有30支枪,东乡挨户团头子是贾威,有七八十支枪。为了解酃县及周边的地形和敌情,毛泽东交待周礼办3件事:一是画一张详细的酃县地形图;二是为部队找一名向导;三是去茶陵侦察一下敌情。
部队在水口休整了十来天,是秋收起义撤退湘南以来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利用这段时间,毛泽东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了解阶级状况、土地占有情况、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等,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宣传革命的政治主张和宗旨等。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贺龙、叶挺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失利的消息,分析了各方面的因素,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最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变化的客观形势,毛泽东在朱家祠召开团、营干部会议,提出放弃退往湘南的想法,决定率部队上井冈山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井冈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
21日,毛泽东率部离开水口分兵上井冈山,为建立工农武装割据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旧址保存完好。始建于1880年,占地面积1558平方米,是一座江南祠堂建筑,砖木结构。
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驻酃县水口团部旧址(朱家祠)于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先农坛——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
先农坛——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位于株洲市醴陵市城区东正街28号。
清雍正五年(1727年),醴陵在五里牌籍田旁建神农殿。籍田为天子、诸侯和地方政府征用劳役耕种的国有田。春耕前,皇帝、诸侯、地方行政长官在先农坛开祭后,在殿前象征性执犁三耕,表示朝廷重农,为春耕开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建先农坛于城东现址,占地95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石结构。前厅有兰门,过丹墀为正殿,丹墀两边有近3米宽回廊连接前厅和正殿。先农坛东有启春(春牛)坪,为迎春时陈列芒神和春牛场地。
大革命时期,先农坛为中共醴陵地方执行委员会和县农民协会机关驻地。正殿左厢房为县农协委员会长孙筱山卧室。前厅右侧室为农会接待室,左为县农协副委员长唐寄凡办公室兼卧室。从左室穿过道通中共醴陵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罗学瓒办公室兼卧室,也是毛泽东来醴陵考察农民运动时的卧室和办公室。
1927年1月27日至2月4日,毛泽东来醴陵考察农民运动,曾在正殿楼上召开有党内干部、农运骨干参加的调查会。还曾到县总工会了解工运情况,去民众训练所作报告,出席在文庙前坪召开的工农群众大会并讲话。
先农坛——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于1972年9月被湖南省革委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葺;1976年,在先农坛右侧建纪念馆,占地920平方米,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设博物馆于纪念馆内;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渌口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
渌口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位于株洲市株洲县渌口镇南端伏波岭(又名小石围)上,濒渌水北岸,前有石崖壁立,下临深潭。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女子徵侧、徵贰受太守苏定所迫,率众造反,占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光武帝因马援习水战,且为骁将,遂拜伏波将军。马援率官兵2万人,楼船二千艘南征,斩首五千,降以万计,功成回师。马援南征时,往返途经县境,曾在渌口及昭陵滩等处屯宿。后人为纪其事,将马援在渌口屯兵之处取名伏波岭。又据《伏波古庙记》载,自唐代起,邑人即在伏波岭上修建庙宇,供奉马援。唐以后,屡有废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修。
1926年,渌口附近农民运动蓬勃兴起,伏波庙成为渌口农民协会、女子联合会和国民党醴陵县二十二区党部的办公场所。1927年2月,毛泽东到渌口考察农民运动,在伏波庙内召开渌口地区农民运动骨干分子会议。1944年9月,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渌口,伏波庙毁于一旦。
为纪念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缅怀渌口农民运动先烈,1968~1970年,省、市资助,群众赞助,捐工献料,模仿旧制,重修伏波庙于原址。修复后的伏波庙为青封火山墙式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后厅、面阔三间,中部有两天井,东侧为厢房,均系硬山顶,庙宇红墙青布瓦、画阁雕栏。
渌口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于1999年4月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桥头江家——毛泽东水口旧居
桥头江家——毛泽东水口旧居位于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口村桥头江家组。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1个师3个团缩编为一个团,在军队内部成立士兵委员会,并提出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营以上建立党委,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接着于10月3日,在宁冈左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讨论了争取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等问题。随后在袁文才的帮助下,在茅坪建立留守处和后方医院,将伤病员妥善安置,又继续往湘南进军。
1927年10月中旬,部队抵达酃县水口,毛泽东居住在水口桥头江先钦家里。在水口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毛泽东考虑在三湾改编时只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议题,但还没来得及实施,于是在这里召开了各连队党代表会议,讨论“支部建在连上”实施问题,并通过了各连队在行军途中秘密发展的6名新党员。在水口桥头江家,毛泽东还接见了炎陵县农运干部何健础等。何健础向毛泽东汇报了酃县县情和革命斗争等情况。毛泽东听后要求他们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农民武装逐步扩大,并问他们愿不愿意来部队工作,还有没有懂军事的人。何健础当即介绍了何国诚、何史良,都是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的,马日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叛变革命逃回家乡。毛泽东听了很满意,要何回去和他们商量。第二天,何健础找到何国诚、何史良,两人都表示愿意去。几天后,当何健础3人赶到水口时,毛泽东已率部队离开了水口。
在水口期间,毛泽东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罗霄山脉中段周围各县的敌情、阶级状况、土地占有情况、地理环境、特产资源等,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宣传革命的政治主张和宗旨。
旧居属清代建筑物,为四合院式民居。正屋共两进,中间为天井,后厅为神龛,左右为住室,两边对称布局,用木屏风与厅屋隔开。至今保存完好,结构稳定。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40平方米。
桥头江家——毛泽东水口旧居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泽东主持首次“支部建在连上”旧址(叶家祠)
毛泽东主持首次“支部建在连上”旧址(叶家祠)位于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南村。
1927年9月底,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为进一步加强连队党的建设,毛泽东多次要求各连党代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士兵中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分子入党。在离开三湾的行军路上,毛泽东利用休息时间,找战士谈心,进行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前途教育,从中发现、考察、培养了一批建党积极分子。
部队到达酃县水口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各连党代表也在战士中发现、培养了不少工农出身的积极分子,毛泽东感到在战士中发展党员的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部队连续发生逃跑事件,将支部建在连上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10月15日上午,毛泽东主持召开连以上党代表会议。他在会上指出:部队连续发生干部和战士逃跑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政治工作完全抓不到士兵,一遇到困难,就经不起考验。总结其中的教训,我们只有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最基层,才有可能提高士兵的政治素质和部队的战斗力。如果党支部能成为连队战斗堡垒,别说是个别干部动摇不了士兵,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动士兵。在三湾,我们已作出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决定,可是当时战士中党员很少,现在通过半个月的行军,发现和培养了不少建党积极分子,在战士中发展党员的条件成熟,今天的会议,就是要讨论在战士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会议在各连营党代表提名的基础上,通过了发展赖毅、李恒、鄢辉、陈士榘、欧阳健、刘炎等6名新党员。毛泽东要求散会之后,各连、营党代表要马上找他们谈话,填好入党志愿表,晚上就举行入党宣誓。
当晚,在团政治部主任、兼一营党代表宛希先住址叶家祠,毛泽东为6名新党员举行入党仪式。团党代表何挺颖和各连营党代表宛希先、罗荣桓、何成匈、熊寿祺、杨岳彬、李运启等参加了仪式。当晚,在1营2连成立了党支部。随后,其他连队也相继建立了党支部。“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从而,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毛泽东主持首次“支部建在连上”旧址(叶家祠)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担丘——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旧址
八担丘——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旧址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中村村。
为策应湘南起义,1928年3月18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第2团全部到达中村集结,并随后在这里开展了10天的革命活动。
为训练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从3月19日开始,毛泽东采用上午给这个营讲课,下午给那个营讲课,分别留半天讨论的方式,集中一个星期的时间,对部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政治教育。课堂就设在小铺头的八担丘稻田里。田边摆着一张小方桌,一条小板凳,一块小黑板。战士们就着禾蔸席地而坐。毛泽东时而坐着讲,时而站起来比划着手势讲,时而在黑板上写着,战士们听得聚精会神。讲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中国革命的特点问题;中国革命的道路、战略问题。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和革命性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指出无产阶级不是无产游民,批评危害革命的“左”倾盲动错误。从而在尖锐、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认清革命形势,提高战斗勇气,坚定革命信心,树立顽强的斗争精神,加强了革命纪律。“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
八担丘——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旧址于2006年6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Ky:PAGE}
中村军民诉苦大会旧址
中村军民诉苦大会旧址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中村村小铺头组。
1928年3月下旬,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策应湘南起义,在酃县中村集结。一天上午,毛泽东带领几名战士,挑着从土豪家没收的粮食、衣物,来到联西村穷得揭不开锅的叶老汉家。几名战士走进破旧不堪、黑咕隆咚的矮屋,对叶老汉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是专门帮助穷人闹翻身的部队。听农民兄弟说,你家早就断粮了。所以,毛委员今天特意送来一点粮食和衣服,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打土豪没收过来的,请您老人家收下吧。”
叶老汉忙说:“不要,不要!”毛泽东知道老人家有顾虑,便亲切地对他说:“老人家,你别害怕,粮食是穷人种的,布是穷人织的,今天,我们从土豪劣绅家夺回来分给穷苦农民,叫物归原主。”叶老汉还是不敢收。毛泽东深知其中原因,他叫一名战士找来一把筷子,先取出一根递给叶老汉折,叶老汉没费吹灰之力,就“叭”的一声,把这根筷子折断了。接着,毛泽东把剩下的一把筷子递给叶老汉折,叶老汉使尽全身力气,也没能折断。毛泽东用“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坚如铁”的生动比喻,消除了叶老汉的害怕心理,也使在旁的农民明白了只要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就不怕反动派的道理。
毛泽东回到住地后,听到不少干部战士反映,他们所访问的对象都不敢接受送去的东西。毛泽东说:“这是农民心有余悸,害怕我们一走,土豪劣绅会卷土重来,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发动群众。”
为了启发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进一步发动群众参加土地革命,工农革命军和中共酃县县委在中村墟头召开3000余人参加的军民诉苦大会,大会由酃县县委书记刘寅生主持,毛泽东发表讲话,他说:“我们种田人,一年到头,累得要死,还是没有吃,没有穿,土豪劣绅不劳动,却吃得好,穿得好,就是因为政权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要吃饭,要穿衣,要翻身,就得团结起来闹革命,推翻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接着,邓瑞莲、邓国秀等10余名穷苦农民上台,先后诉说他们祖祖辈辈受压迫,受剥削的血泪史。他们的苦难激起了与会群众的满腔怒火。在打倒土豪劣绅的一片口号声中,工农革命军当即处决了两个罪大恶极的大土豪,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中村军民诉苦大会旧址于2008年12月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立三故居
李立三故居位于株洲市醴陵市渌江乡立三村。
1891年,李立三故居系他的祖父元吉购置,土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2355平方米,建筑面积922平方米,坐东朝西,黄色围墙,八字柴门,门额题“芋园”。门联为“春华秋实,日升月恒”。进柴门15米为正屋,大门石刻门额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李立三同志故居”。
李立三(1899—1967年),原名李隆郅。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共中央工人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八一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政治保卫处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1930年夏,受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和党内反右倾斗争影响,提出并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立三路线”,9月即被中共中央纠正。李立三多次作诚恳的自我检查。后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8年,遭苏联内务部错误处理。1946年回国,相继任中共中央东北局敌工部、城工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劳动部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6月)被迫害致死。1980年3月,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召开追悼大会。为纪念他的革命功勋,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拨款按原貌修复李立三故居,并设陈列馆,展览陈列230多件实物、照片、文字资料,介绍他艰苦奋斗一生的业绩。
李立三故居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得志故居
杨得志故居位于株洲市株洲县南阳桥乡三望冲村。
1911年1月,杨得志出生于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县南阳桥乡)。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长、团长、副师长、师长、纵队司令员、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19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为纪念杨得志诞生100周年,2010年,株洲县委、县政府修缮了杨得志故居,同时在故居旁设立杨得志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杨得志将军遗物和相关历史资料。
杨得志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何孟雄故居
何孟雄故居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龙潭村。
故居系晚清时期何孟雄的老曾祖父何青云所建住宅。
何孟雄于1898年6月出生,1914年夏考入岳云中学。1917年春改名何纯,考入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常与长沙学联和本校学生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李维汉等一起参加爱国运动。1918年,在杨昌济先生的帮助下,与蔡和森等人离开长沙到北京。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何孟雄加入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1月,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何孟雄是全国最早的50余名党员之一;同年秋,任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成员;同年冬,中共北京地委成立,任地委书记兼组织委员;1925年5月1日,任刚刚成立的京绥铁路总工会秘书长;1926年初,调任中共唐山地委书记;1926年冬,调到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工作,任中共汉口市委组织部长。
在此期间,何孟雄作为北京党组织和工作运动的重要领导成员,参与发动和领导了京绥铁路、开滦煤矿、唐山铁路机车厂、正泰铁路和京汉铁路工作大罢工等许多重大斗争。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中,何孟雄于1927年10月奉调上海,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淮安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书记等职,参与领导江苏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农运动和开展武装斗争。
何孟雄参加了中共第二、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因反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而遭受迫害。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何孟雄在上海被捕。在狱中,何孟雄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宁死不屈,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同年2月7日,何孟雄在上海与林育南等23名革命者一起英勇就义,年仅32岁。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为何孟雄平反。
何孟雄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罗哲烈士墓
罗哲烈士墓位于株洲市株洲县马家河镇高塘村。
墓冢朝西偏南,三沙土筑成,底径2.3米,堆高0.5米,墓围上方竖汉白玉石碑3块,边框与碑顶饰花岗岩,总高2米。正中墓碑阴刻毛泽东主席手书“罗哲烈士之墓”,两旁为墓志,记载烈士生平事迹。
罗哲,字以恒,马家河打板塘人,早期中共党员。1902年9月16日出生在一户普通农家。16岁时考取长沙高等工业学校。在此期间,他成长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并由此和毛泽东相交。1922年,罗哲考入北京俄文法政学校。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了“五卅”运动、“三一八”运动,在“三一八”惨案中,罗哲为掩护同伴身负重伤。之后,他得知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6年离开学校来到农运讲习所任教员,并在毛泽东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任全国农民协会筹委会秘书,协助毛泽东筹备全国农民协会工作。1928年7月25日,罗哲因叛徒出卖被捕。10月底,被反动派杀害于长沙市浏阳门外,临刑时罗哲挺立不跪,高呼口号,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956年8月l1日,毛泽东主席写信给罗哲遗属,将亲笔题写的“罗哲烈士之墓”的碑文和300元赠款一并寄来,为罗哲修墓,在湘潭县人民委员会资助下,烈士墓不久建成。1962年1月,株洲市人民委员会重新修葺,改立祁阳石墓碑,并加墓志。
罗哲烈士墓于1995年4月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茶陵县烈士陵园
茶陵县烈士陵园位于株洲市茶陵县城关镇交通社区。
茶陵县烈士陵园兴建于1952年,1959年初具规模,分为东、西两大门。东大门左边嵌有“茶陵烈士陵园”6个金色大字,顶部竖有一簇火炬,象征井冈山革命的星火。西大门横镶“浩气长存”,檐下为镰刀、锤子、稻穗、齿轮组成的图案。陵园中心为烈士纪念碑,碑面朝东,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高19.27米,象征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1927年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象征着同年在茶陵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碑身为帆船式,象征着茶陵人民沿着先辈开辟的革命航道奋勇前进。碑北侧有谭思聪、陈学道两位烈士的陵墓。
茶陵县烈士陵园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醴陵烈士陵园
醴陵烈士陵园位于醴陵城东狮子坡。
陵园建于1952年,1986年因城市扩容,搬至风景秀丽的仙山公园,占地29亩。1995年建成烈士陵园大门,正门设计为象征永祷幸福吉祥的和平鸽。
醴陵是一片光荣的土地。秋收起义至今,在册登记的就达近2000人。这些烈士中,有和革命先驱李大钊一起走上刑场的张挹兰,有红军早期的优秀指挥员蔡升熙,有我党杰出的统战工作者朱克靖,有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我军高级将领左权,有铁骨铮铮的陈觉、赵云霄夫妇等,有为保护改革开放成果而英勇献身的陈正明、程高利等。
1985年园内建亭立碑,将左权将军塑像立于陵园中央,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左权纪念碑”。
陵园灵堂现安放了426名革命烈士的骨灰。1992年,醴陵市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2011年4月2日,举行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揭幕暨纪念馆开馆仪式。
醴陵烈士陵园于1987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列为湖南省八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2009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左权将军纪念碑
左权将军纪念碑坐落于株洲市醴陵市城区西山半山腰。
左权,1905年3月生于醴陵北乡黄茅岭一贫苦农家。1922年入醴陵县立中学,参与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投身反帝反军阀的爱国运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15军政委,红1军团参谋长,参加开辟根据地和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与林彪、聂荣臻等率领红1军团为前驱,斩关夺隘,到达陕北。1937年8月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协助彭德怀精心制定指挥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战役等。1942年5月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抗击日寇时壮烈殉国,血染太行,年仅37岁。
左权将军纪念碑于1988年由中共醴陵市委、市人民政府修建。占地1400平方米,周边为花岗岩护栏,四周植松柏万年青。纪念碑基座高3米,上屹立着左权将军花岗岩塑像,碑前正面镌刻有邓小平1986年7月9日题写的“左权将军纪念碑”7个金色大字,基座后嵌入彭德怀1942年10月10日撰写的“左权同志碑志”。纪念碑后有一道碑墙,嵌有周恩来《左权同志精神不死》的文章,朱德“名将以身殉国家,原将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诗词以及贺龙、董必武、叶剑英、陆定一等悼念左权将军的挽联诗词等。
左权将军纪念碑于1999年4月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炎陵县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洣泉书院)
炎陵县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氵米泉书院)位于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新市街02-4号。
氵米泉书院始建于宋代,原名烈山书院,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增修斋舍,因县境内有耕熟岭,山下出泉,清纯不染,涓涓不息,是为氵米水之源,学者诚如泉水,则百川归海,无所不包,故改名为洣泉书院。书院呈三进两厢式建筑形式。
1928年3月28日,为接应湘南起义部队,毛泽东、张子清带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离开中村,经桂东、汝城于4月中旬到达资兴的浓(龙)溪洞,与萧克率领的宜章农军独立营会合。随后,一路北上,沿途为湘南起义部队扫清障碍,于4月21日抵达酃县县城。团部设在氵米泉书院,毛泽东住在后厅右侧的房子里。到达县城的当天下午,尾追朱德部队的敌军张敬兮一个团和罗定清乡团、罗绍志挨户团由茶陵方向开往酃县城。为掩护朱德部队安全转移,毛泽东和张子清在县城西郊接龙桥两面山头上部署了战斗。第二天中午,敌人进攻县城,张子清和伍中豪率1团1、3营在城西的湘山寺、八角亭、天河仙一带阻击敌人。敌人发起10多次进攻,都被打退。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持续到下午四五点钟,敌人被打退,向茶陵方向逃窜。战斗结束后,当晚,部队转移到坂溪,第二天早晨赶到十都,再回到宁冈茅坪。接龙桥战斗胜利完成了掩护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向井冈山转移的任务。
1970年,在书院左侧兴建了“毛泽东在酃县革命活动陈列馆”,陈列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工农红军在炎陵县的革命活动和革命斗争史。1977年9月15日,郭沫若亲自题写陈列馆馆名。现更名为“炎陵县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
炎陵县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氵米泉书院)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
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位于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新市街02-4号。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时期,为进行革命斗争宣传,红军和地方武装、地方党组织在各地书写了大量的宣传标语。解放初期,炎陵县发现的就有1万余条,至今仍保存完整、清晰的有300余条。
2007年8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同意在炎陵县兴建红军标语博物馆。项目总用地面积15622.86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1579平方米,共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892平方米,其中陈列展览面积1576平方米,文化广场占地面积14043平方米。工程于2008年10月动工,2011年5月竣工使用。建成后的红军标语博物馆收藏展示散布于全县12个乡镇以及井冈山根据地其他5县的近800条红军标语、实物及资料档案。
炎陵县红军标语保留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完整、部队署名番号之多,在全国极为罕见。据统计,馆内至今保留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有151处(组)339条,4617字,漫画、组画8幅,对联3幅,留言2篇,红军识字班墙报成绩公布栏2个,以及写在纸上的标语3张,标语落款的部队番号达66个。这是一批珍贵的红军墨迹,是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形象生动的实物教材。
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于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