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湘潭市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0 15:07:33

  湘乡东山学校旧址

  湘乡东山学校旧址位于湘潭市湘乡市东山办事处书院路1号。

  东山学校的前身东山书院始建于1895年,总占地面积1663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4230平方米。前后分布成14个院落,院落之间有门相通,主体格局体现了“主讲有堂,游憩有所,斋房包福,罔不具备”的传统建筑理念,展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思潮影响下,书院办了两年后改为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学校开设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体操、图画、音乐、英文等课程,是一所时髦的新学堂。学校以“公诚勤俭”为校训,学风严谨,特别注重革新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名闻遐迩,吸引了一大批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1910年秋,听过表兄文运昌的介绍,毛泽东对这样一所新式学校极感兴趣,于是想法说服父亲,从湘潭韶山来到这里求学。毛泽东虽然在这里只读了一个学期,但他从闭塞的韶山冲走出,在这里,除经书外还教授被称为“新学”的自然科学和其他新学科,各方面都很有长进,尤其写得一手好文章,受到校长和教员们特别是国文教员的喜欢。他刻苦学习,经常到学校藏书楼借阅中外历史、地理书籍,对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反复阅读,并写有批语,有的还可以背诵下来。

  除毛泽东外,萧三、萧子升、陈赓、谭政、易礼容、毛泽覃、柳宗陶、杨幼麟、黄国璋、汤璪真等均曾在该校就读。

  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山书院内办东山小学,后设初中部、高中部。1958年毛泽东为母校题写“东山学校”校名。

  东山学校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

  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革命遗址群包括毛泽东故居上屋场、毛泽东少年时读私塾地南岸、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遗物馆等。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今韶山市)韶山冲。1920年在长沙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党的一大。1923年6月,在党的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1927年8月出席八七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1师,并在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任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兼总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34年1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7年8月后一直担任中央军委主席。1943年3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在党的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会上连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49年9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1953年主持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主持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1956年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7年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1958年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又在党内错误开展“反右倾”斗争。1966年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导致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破坏和损失。1976年逝世于北京。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毛泽东故居

  毛泽东故居位于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

  故居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成“凹”字形,占地面积566.39平方米,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有房屋18间,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4间茅草房系毛姓公产,居中堂屋(瓦屋)共用。上屋场前有一小坪,坪前有两口并连的水塘,小塘植满莲藕,大塘水面较宽。屋后倚青山,松竹茂盛;屋东有菜地、稻田、鱼池和晒谷坪;屋西北不远处是毛泽东少年时代就读的私塾旧址(南岸)。

  上屋场东头由毛泽东的曾祖父毛四端于1878年买入,当时只有5间半茅屋。1917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将此屋改扩建为13间。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6岁开始参加田土间一些辅助性劳动。8岁开始入学,先后在南岸、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读私塾。14岁辍学,在家参加农业生产2年。16岁时,又在乌龟井、东茅塘读私塾1年。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1911年,赴长沙入读湘乡驻省中学,随后到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寒暑假偶尔回家居住。

  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因病去世,毛泽东回家奔丧,含泪撰挽联和《祭母文》。

  1925年2月,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携子岸英、岸青回韶山,在上屋场居住半年。经常在这里与乡亲交谈,召开各种小型会议,了解农村政治、经济情况,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并秘密建立农民协会和公开的反帝爱国组织——雪耻会。6月,在自己卧室的阁楼上为毛新梅、李耿侯、庞叔侃、钟志申等人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秘密成立直属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1927年,毛泽东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召集农运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运情况,提出农民要建立自己的武装,把农民协会办得更好。

  1929年1月,毛泽东故居被国民党当局没收,室内部分家具、农具散失。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房屋退还,由毛泽覃之妻周文楠及其母周陈轩、兄周子鱼、子毛楚雄居住。

  1949年8月,韶山解放。故居由湘潭县人民政府派毛月秋、王淑兰等人管理,并着手收集散失的家具、农具。1950年冬,毛月秋等将征集到的故居家具和农具44件、革命文物6件复原陈列。1951年2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堂屋大门上方悬挂“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匾额,后匾额改书为“毛泽东同志故居”。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26日,在罗瑞卿等人陪同下,省视了故居,并在前坪同欢迎的群众合影留念。

  1961年5月,根据刘少奇的意见,大门匾额改书“毛泽东同志旧居”。1965年9月28日改挂郭沫若书匾额“毛泽东同志旧居”。1983年6月27日,改用邓小平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

  毛泽东同志故居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南岸

  毛泽东少年时读私塾旧址南岸,坐西南朝东北,距毛泽东故居约100米,建于清代,砖木结构,正面主墙为青砖,青瓦盖顶,谷壳泥粉墙,建筑面积394.52平方米。此处原系邹姓祠堂公产,靠西北角一间楼房为私塾学堂。

  1902年至1903年,毛泽东在此启蒙接受早期教育。始读《三字经》、《百家姓》,继而读《论语》、《孟子》、《诗经》等。

  1964年南岸房屋由国家征收,原住户全部搬出。1968年维修后复原陈列,12月26日对外开放。

  1994年开始,韶山纪念馆在此举办《毛泽东鎏金像展》、《毛泽东与他的儿女们》、《毛泽东与韶山》等展览。2002年10月,为保持南岸原貌,将其屋后增建的青砖平房予以拆除。

  南岸于1972年9月被湖南省革委会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同志故居范围内予以重点保护。1997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位于韶山村引凤山麓。

  纪念馆于1964年5月10日动工,8月20日竣工,10月1日对外开放。馆名初为“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馆牌由郭沫若书写。初辟4个陈列室,展出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至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文物和相关史料。1965年,增辟3个陈列室,展出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至1965年间革命活动的事物和史料。1969年扩建,建筑面积由2700多平方米增加到3185平方米,陈列室扩充到9个。

  1982年11月,经中共中央同意更名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次年4月2日由邓小平题写馆名。

  1993年和200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和110周年,先后两次作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毛泽东生平业绩陈列的主题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共使用展品400多件,同时还安装了多个多媒体设备。陈列内容按照毛泽东的生平和主要业绩分成7个部分,即“立志救国、追求真理”;“参加建党、唤起工农”;“创建人民军队、开辟革命道路”;“坚持团结抗日、确立毛泽东思想”;“指挥大决战、缔造新中国”;“立国安邦、奠定基础”;“艰苦探索、建设强国”等。同时,还辟有“毛泽东一家六烈士”、“风范长存——毛泽东遗物展”、“韶山风物耐人思——部分中央和地方领导同志及著名人士在韶山”、“国际友人在韶山”、“邓小平与毛泽东”等5个专题。

  1997年6月,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毛泽东铜像广场

  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的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诞辰的主要纪念设施。1992年10月开工建设,1993年12月竣工。

  毛泽东铜像系全身站立像,身着笔挺的中山装,胸前左上口袋外挂着“主席”字样的出席证,双手握着文稿,环于胸前,面带微笑,目光炯炯有神,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开国大典时的光辉形象。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大字镌刻在褐红色大理石基座上,光辉夺目。

  毛泽东铜像塑建工作领导小组邀请国际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工作室主任、著名雕塑家程允贤设计雕塑毛泽东铜像。国家航空航天部直属综合性国家一级企业——南京晨光机器厂承担了制像任务。铜像广场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韶山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汨罗市矿产实业公司、汨罗市高家坊镇花岗岩制品厂、望城县杨家桥乡花岗岩制品厂等单位分别担负广场土建、像台、地面和台阶、花坛的花岗岩制作、铺设等任务。

  1993年12月20日上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毛泽东铜像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铜像揭幕仪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毛泽东铜像揭幕。

  毛泽东铜像广场位于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前方。广场总面积102800平方米,设四个功能区,依次为瞻仰区、纪念区、集会区、休闲区。广场中轴线瞻仰大道入口处有一巨形景观石,形似中国版图,题刻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几个大字。大道两旁有对称的六处小景观石,分别题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卜算子·咏梅》、《七律·到韶山》。

  1997年6月,毛泽东铜像广场被中央宣传部评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毛泽东遗物馆

  毛泽东遗物馆坐西南朝东北,前临南环线公路,距毛泽东故居约600米,距毛泽东铜像广场约300米。

  毛泽东遗物馆由广州市设计院设计,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2006年春动工,2008年12月25日竣工并对外开放。

  遗物馆序厅展示放大了的“毛泽东龙钮大印”。馆内共辟有《风范长存——毛泽东遗物展》等四个陈列,共展示毛泽东遗物1008件,文物库房共收藏和保护毛泽东遗物6536件,文物资料35696件。

  毛泽东遗物馆于2008年12月开馆,同时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周小舟故居

  周小舟故居位于湘潭市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管区星星村。

  1912年11月11日,周小舟诞生在这里。周小舟,原名怀求。学生时代即接受新思想,积极参加进步运动。1927 年初在长沙明德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北平市临时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毕业后调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部工作。1936年春,为了实现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4次奉命去南京,不顾个人安危,出色地完成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的任务。同年8月赴延安,任毛泽东的秘书。1937年和1938年,他又作为八路军代表和毛泽东的代表,先后与山西阎锡山、新疆盛世才等国民党要员谈判。1938年8月任冀中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45年秋,任中共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48年冬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长。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调任晋中区党委组建的南下工作团副书记兼宣传部长。

  1949年5月,组建以黄克诚为首的中共湖南省委,他任省委委员。8月,随南下工作团进入长沙,先后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湘西区委书记、湖南省委副书记、书记、第一书记等职,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58年,陪同彭德怀在乌石、黄荆坪等地调查。1959年,陪毛泽东回韶山。在庐山会议上,他和彭德怀等向中央如实反映地方情况和群众呼声,还支持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因而受到错误批判,被定为“彭、黄、张、周反党集团”成员,撤销湖南省委第一书记职务。下放基层,任浏阳县大瑶公社党委副书记。1962年6月,调任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造反派轮番批斗,受尽侮辱,于1966年12月26日在广州含冤逝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为他平反昭雪。

  周小舟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一座由三栋土胚砖砌筑又联为一体的农舍,有房30 余间。周小舟外出参加革命后,一段时间闲置,后让给堂弟等三户人家居住。2009年,湘潭市、县人民政府拨款对故居进行了维修。

  周小舟故居于2000年被湘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湘潭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Ky:PAGE}

 

  黄公略故居

  黄公略故居位于湘潭市湘乡市中沙镇朝阳村2组高木冲。

  此处群山环抱,苍松劲柏,青山绿水。故居坐西北朝东南,面积528平方米,系一栋刀字形平房,砖木结构,土墙青瓦悬山顶,正堂一排有房屋10间,东侧面横屋进门有一天井,底下房屋三间,中用格扇门隔开,第二、三间上有木板楼房,为黄公略父亲教私塾的教室。故居南面走廊有八根石木结构和圆柱支撑,屋前有草坪、池塘,环境优雅舒适,属典型的湘中民宅。1898 年,黄公略就诞生在这里。

  黄公略,原名家杞,字汉魂。1913年在双峰高等小学校时,自改名石,号公略。1915 年投笔从戎,入湖南陆军第二师三旅六团一营当兵。1917年与彭德怀结识,在救国救民的共同愿望下,共同发起组织秘密组织“救贫会”。1922 年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1926年随军北伐,后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7月同彭德怀、滕代远组织领导平江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历任红5军13师副师长兼4团党代表、红5军副军长,红6军、红3军军长,参加过一、二、三次反“围剿”,屡建战功,并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率红3军活捉敌总指挥张辉瓒。1931年9月牺牲于江西瑞金。

  黄公略故居于2010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3月被湘潭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

  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分别位于湘潭市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彭家围子和乌石峰下的卧虎山。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8岁时,彭德怀母死、父病,家贫如洗,“几间茅房亦作抵押,留下两间栖身,晴天可遮太阳,下雨时室内外一样。”(《彭德怀自述》)彭德怀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5年至1927年,任湘军连长、营长时,交给弟弟积蓄400元。团经委会瞒着彭德怀给他二弟400元,共800银元,由胞弟彭金华与彭荣华在原屋西南30米处新建瓦房12间,占地约400平方米,取名“三华堂”,意为得华(彭德怀原名)、金华、荣华三兄弟之华厦。彭德怀亲撰门联:“为善最乐;见恶必除。”屋后有树林,东边为竹林,系典型而端庄的湘潭农村宅院。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其亲属进行迫害,故居亦遭破坏。1949年,当地政府和人民曾建议修复,被彭德怀拒绝。故居门联改书“吊民伐罪,继往开来”,横批“为民服务”。1958年12月,彭德怀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陪同,回故乡视察,在家住了两天一晚。1961年11月,彭德怀再次回故乡进行调查研究,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接待来访的干部、群众2000多人次,并在此写出四个调查报告。这里还保存过彭德怀1962年写给毛泽东和党中央的82000多字的长信,即后来被称为“八万言书”、“翻案书”的手稿,为《彭德怀自述》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彭德怀故居也是彭德怀大弟彭金华创建中共彭家围子地下党支部的主要活动场所。

  1980年至1983年,湘潭县人民政府对故居进行维修,并加砌保护性的石围墙;1982年,邓小平题字“彭德怀同志故居”,1983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对故居进行全面维修,复原彭德怀1961年回乡调查时的情形;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缅怀彭德怀元帅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在1998年纪念彭德怀诞生100周年时,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复同意在彭德怀故里塑建一尊铜像,供人们瞻仰。

  铜像广场建在彭德怀故居对面的卧虎山上,背靠峻峭挺拔的乌石峰,前面是广袤的田野,视野开阔,气势雄伟。彭德怀全身铜像由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著名雕塑家程允贤设计,像高5.1米,连基座8.1米。塑像中的彭德怀身着元帅服,双手背后,昂首挺胸,朴实凝重,生动、艺术地展现了他生前坚毅果敢、刚正不阿的人格和横刀立马、决胜千里的雄姿。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的“彭德怀同志”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镌刻在花岗岩基座上。铜像巍然屹立在50米见方的广场中央。

  同年建成的彭德怀纪念馆,与彭德怀铜像遥相呼应,总面积3100平方米。富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马头墙门廊、青灰瓦屋顶以及灰白墙镶着的仿宋窗棂,既有古老的楚湘神韵,又有较强的时代感。纪念馆采用中国传统庭院式布局,围绕序厅,疏密有致地设立了4大展厅共8个展室。纪念馆陈列分4个部分,共20个章节,用了300多张照片和一大批珍贵艺术展品,采用声、光、电等多种表现手段,生动、艺术地再现了彭德怀伟大、光辉、战斗的一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彭德怀纪念馆题写馆名。

  为了纪念彭德怀同志诞生110周年,彭德怀纪念馆自筹资金更新了1998年陈列。陈列展厅共有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展线370米,根据原建筑的特点,较好的处理了空间和自然光,展线更流畅,自然光通过过滤更利文物、照片保护,同时空调效果也得到了加强。整个展厅分五个部分三个陈列厅,改陈内容布局更突出彭总个性、业绩、人格;“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主题理念把握较好,展板中6幅彭总特写大照片,不仅能给人以视觉冲击,更与彭总顶天立地人格相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于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湘潭市烈士陵园

  湘潭市烈士陵园位于湘潭市雨湖区陵园路30号。

  20 世纪50年代初,湘潭市在西郊贺家山修建革命烈士墓,安葬一些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并在墓地建有高10米左右的烈士纪念碑。1983 年更名为“湘潭陵园”。1984年8月18日,更名为“湘潭市烈士陵园”。

  陵园坐西朝东,占地2公顷,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园前之陵园路,长224米,宽11米,步33级花岗石台阶登至园门。登上园门内南北两端的34级花岗石台阶,到达吊唁平台。吊唁平台为集体吊唁烈士的场所。正中立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碑高4米多,宽3.6米,碑座高0.73米,宽3.83米。碑西壁中刻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2 个金色大字。登上南北两端25级花岗石台阶,到达陈列馆。陈列馆是烈士陵园的主体设施,砖混结构,西式建筑,面积1316平方米。陈列馆玻璃门上首有汉白玉镌刻“浩气长存”4 个金色大字的匾额,1984 年秋由王首道题写。馆的前部为双层,后部为单层。一楼正中为第一展室,陈列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牺牲(或逝世)的杨昭植、罗亦农、黄公略、毛泽民等数十名湘潭籍革命烈士、志士的遗像、遗物、手稿及简介。北旁为第二展室,陈列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抗美援朝、历次剿匪战斗、对越自卫反击战与其他战线牺牲的毛岸英等数十名湘潭籍烈士的遗像、简介及各种革命遗物。二楼正中过道为烈士骨灰堂,长约30米,宽约3.5米,安放着永久性陈列的烈士骨灰120盒。其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1007部队711、712、713支队在衡宝战役解放邵阳时阵亡的指战员90余人。外一楼与二楼还设有骨灰室两处,收藏其他人员之骨灰1300来盒。北端还有国防教育展览馆,南端有资料室;资料室已收集各种烈士遗物50余件及萧劲光、王首道、李志民、齐白石、廖静文等人的题词、书画作品110余幅。

  陵园的南北山坡,都已辟为花园,有珍贵名树近百种,一年四季,青翠欲滴。八月桂花,香飘满园。还有各种珍稀花草,点缀其间。南侧的花园中,有怀英亭、小桥、水池、假山等建筑。陵园环境庄严、肃穆、幽静、雅洁。

  湘潭市烈士陵园于1997年10月被湖南省民政厅批准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3月被湘潭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韶山毛泽东青年塑像和韶山烈士陵园

  韶山毛泽东青年塑像位于湘潭市韶山市韶山火车站正面的小山冈上。

  毛泽东青年塑像建造于1967年5月,像区占地面积21345平方米,原名毛泽东青年塑像台。该工程由韶山铁路工程指挥部主持,经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美术公司、北京建筑设计院、北京第一建筑公司等单位组成联合设计塑像组,由广州铁路第五工程段、湖南省交通厅第四工程队、湖南省林业部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湘潭县韶山区公所参与组织施工。当年12月28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在韶山火车站广场隆重举行庆祝毛泽东塑像落成典礼。

  毛泽东塑像面朝东南,像高6米,台座6.26米。塑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斧剁,仿花岗岩。毛泽东身着长衫,神采奕奕,左手叉腰,右手刚劲有力地挥向前方,右脚稳定地迈出一步,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豪迈气概。台座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薄片贴面,上部用“白虎涧”,下部用“南口红”,平台面亦铺大理石,细麻石镶边。塑像区竖8个火炬状灯柱,塑像前方约百米长的水泥台阶通往韶山火车站广场,台阶两边各竖大型混凝土诗词碑3块。像区四周山坡上种植着樟树、枫香、雪松、蜜橘和山茶花等。

  毛泽东青年塑像落成对外开放后,数十年间,一直保护完好。

  2004年,在原塑像台的基础上扩建为塑像公园。园区面积扩大至53400平方米。新建园内广场,修建园林游道6条1200多米,新建休息平台和坐凳多处(条)。园内植有雪松、榕树、桂花、松柏、银杏、黑松、水杉、玉兰等乔木8000株,红檵木、杜鹃等灌木100万株。

  2010年7月,韶山毛泽东青年塑像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韶山烈士陵园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乡花园村天鹅山,总面积10.8公顷,坐南朝北,与火车站毛泽东塑像相呼应。是为缅怀韶山革命英烈而兴建的永久性烈士纪念建筑物,也是湖南省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的献礼项目之一。1993年12月25日竣工开放。

  陵园门楼前设正三角形门标,正面镶有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首道题写的“韶山烈士陵园”六个贴金大字。陵园门楼整体为仿花环形,中间两根方门柱有如花环上的挽杖,顶上是一个花环式门徽。门上日月星及云纹图案,意喻烈士英灵永垂不朽,革命事业云蒸霞蔚,千秋万代,与天地永恒。门楼中部高19.93米,边柱高12米,门总宽26米,寓意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百周年诞辰纪念日。

  从星火广场往上是425级的麻石台阶。国旗台建在台阶的开端。19.93米高的不锈钢旗杆直指蓝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汉白玉的国旗台栏板,雕刻着一组云头托起一个太阳,隐喻韶山出了一个毛泽东,韶山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烈士塔矗立在海拔109米的天鹅山顶。圆形基座,利剑般的塔尖,红旗绕卷,耸入云天,意喻“红旗卷起农奴戟”,毛泽东亲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火。塔体全高26米,上部三棱体塔身19.93米,下部英灵厅直径12米。厅内84块汉白玉碑上刻有140多位烈士英名和生平简介;厅外沿周刻有“钟灵毓秀”、“革命理论”、“农运铁流”、“敢换新天”四组浓缩韶山历史渊源及革命斗争史的浮雕。浮雕长77米,高2米,居我国碑塔浮雕之冠。

  毛泽东六位亲人铜像“团聚”在烈士塔东侧的山峰上。每尊铜像高3米、重1吨。形神兼备,各具风格,再现了毛泽民、毛泽覃、杨开慧、毛泽建、毛岸英、毛楚雄生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

  “泪飞泉”是取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词意而建设的。位于毛泽东六位亲人铜像台西下方处。

  著名先烈彭公达、林蔚、孙仁的三人陵,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最早成员毛福轩、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梅、钟志申的“五杰亭”,分别建在陵园东侧的山腰上。三人陵烈士全身立像每尊高3.2米,花岗岩石雕,形象逼真,各具特色,慷慨激昂,栩栩如生。“五杰亭”设计独创一格,五层、五角、五门,亭内雕刻着五位烈士图像及生平简介,五个小亭形成统一的雪松外貌,以示英烈精神万古长青。

  2007年至2010年,对陵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维修改造和绿化亮化,并增添了兰亭、溢芳亭和诗词碑廊,完善了服务配套设施。

  韶山烈士陵园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4年1月被湘潭市委、市政府和湖南省民政厅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景园)

  毛泽东纪念园(景园)位于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在毛泽东故居西侧约500米的层山叠岭之上。

  纪念园最初定名为“毛泽东之路——景园”。受全国许多大城市“世界之窗”微缩景观的启示,整座景园建设只用了一年时间。1995年初开工建设,至年底,占地约20万平方米,大小建筑近百处,集纪念、教育、游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景园便展现于世人面前。

  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最大的特点是将纪念意义寓于复制实物,让人们于游园之中感受历史进程。景园有两大入口,即南门与东门,南门由毛泽东故居前的通道自然延伸,过关公桥,跨韶河,绕韶山嘴,在桥与嘴之间砌有一仿古牌坊,引导游人北去,这非常符合当年毛泽东由南北上的征程。

  由南门入景园,穿过一座巍峨雄壮的门楼,正面凸现一线长城古垒,象征伟人毛泽东的民族之魂。沿大道,拾台阶,但见眼前高岩上耸立一宏伟建筑,此即园中最气魄之处:韶山毛泽东纪念堂。纪念堂为全园主体建筑,与故居遥相呼应,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采用传统庙堂式,白色粉墙,琉璃青瓦,既有高堂的雄伟,又有韶山民居特征。纪念堂建筑群由入口前院,主体建筑和后山园林组成。入口前前院为瞻仰活动、集散休息处。主体建筑为前后厅与侧厅,走廊围成的内院式建筑,室内展览了毛泽东各时期生平简介,后厅内有毛泽东及六位亲人的汉白玉雕塑。沿右侧小门行进,可按毛泽东人生路的顺序欣赏到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景点。首先是立于花木丛中的湖南第一师范井亭,随后是中共一大会址南湖,湖边泊着一艘游船。然后是清水塘旧址、武昌都府堤41号、井冈山茅坪八角楼、黄洋界纪念碑、瑞金甜水井,园内第二大建筑——遵义会议旧址。瑞金水井和遵义会议在山谷之中,暗示毛泽东领导的革命事业将由低潮走向高潮。景园最高处是延安窑洞与延安宝塔。景园除复制了与毛泽东一生最相关联的纪念物,还配置了一些游乐设施,以寓“前人辛苦,后人享福”,园内的一些神话传说造型,也体现了毛泽东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个人特质。

  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景园)于1995年被湘潭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湘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南党史陈列馆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0018947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3号 电话:0731— 88349808
公安部联网备案号-43012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