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邵阳市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0 15:03:03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
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位于邵阳市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西进街居委会龙家祠堂。
1930年10月,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红7军主力从广西河池出发,转战桂黔湘边境,并相继向中央苏区转移。12月中旬,为获取补给,红7军在桂北重镇长安与桂敌白崇禧部激战七昼夜,伤亡500余人。为保存实力,红7军主动撤出战斗,向湘桂边境敌军实力相当薄弱的绥宁进军,并于12月20日进至绥宁南部的陇城、双江(两地今已划隶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接着,兵分两路,向绥宁县城寨市奔袭。主力由双江经下乡、临口、小水(以上几地今已划隶通道侗族自治县)、多龙、大冻桥进抵寨市;一部兵力担任侧翼掩护,由双江经箐芜洲、溪口、杉木桥(以上几地今已划隶通道侗族自治县)、天堂界、大冻桥抵达寨市。两路人马会合后,即于21日凌晨向驻守绥宁县城的县保安大队发起攻击。保安大队猝不及防,来不及抵抗便溃不成军、四散逃命。绥宁县长聂康济带着几个随从逃往会同。红7军一举攻占绥宁县城。嗣后,又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进步人士和劳苦群众,没收豪绅及县府部分财产并分给贫苦群众。当日,邓小平等人在县城龙家祠堂设立指挥所,指挥一部分红军进至长铺和竹舟江一带布防警戒,并带领部队主力在县城休整,筹措粮款和冬衣,计划在绥宁扩充红军,相机发展游击根据地。
红7军攻占绥宁县城,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震动。蒋介石立即委任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统率湘桂黔三省兵力,对红7军进行围追堵截。何键急令王家烈由靖县(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派出黔军三个团倾击通道、绥宁;令章亮基旅开赴武冈,与进击绥宁的黔军取得联系;令段珩由广州派兵驻新宁,向武冈、城步警戒;令湘乡、新化各县保安团防队开赴宝庆(今邵阳)集中,以兹抵抗;并派飞机飞抵绥宁上空侦察红7军的活动和去向。鉴于敌情变化,加之绥宁地处湘桂黔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情复杂,邓小平当机立断,迅速改变原计划,决定红7军主力提前结束休整,并于23日离开寨市,经长铺、关峡、梅口等地向武冈进军。同日,担任警戒任务的红7军一部在竹舟江与聂康济搬来的会同县团防队发生激战,毙敌1名,伤敌10余名,击退敌军后随即赶赴长铺与主力会合。
新中国成立后,龙氏祠堂除楼门外其他建筑均被拆毁,并在原址另建在市供销社职工住房。2006年,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再度发掘利用,并加挂邓小平征战绥宁纪念馆牌子。
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于2008年7月被绥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旧址
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旧址位于邵阳市隆回县金石桥镇五罗村芦基湾。
1935年12月13日,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由溆浦县金鸡垅进入隆回境内,驻黄金井、五罗一带,并在芦基湾陈家大院设立战斗指挥所。15日晚,担任后卫任务的6师奉命派一个连队往鸭田方向警戒,在鸭田附近遭到敌保安团的袭击。原来敌人害怕贺龙部队再次攻打湘中重镇新化县城,令第六区保安司令员晏国涛、副司令谭友晋带领保安1团、5团从新化县城赶到鸭田一带阻击红军部队。16日早,贺龙命令红6师发起攻击,从老鸭田的三板桥沿河而上,一直把敌人赶到卿家庄。中午,敌人增援部队赶到,红军才向金石桥方向撤退。为确保主力部队后方安全,17日凌晨,贺龙命令红6师兵分三路,奔袭鸭田,围歼保安团。在当地百姓特别是孙家垅游击队的支持下,贺龙指挥的鸭田战斗取得了全面胜利,消灭保安团1个营,活捉敌兵100余名,缴获重机枪3挺,无线电发报机1台及许多枪支弹药。
指挥所原为当地大地主陈习仁兄弟的宅院,坐南朝北,占地4000平方米,为两正两横的木构四合院结构,有槽门、院坪和天井。贺龙曾入住的后正屋左厢房仍保存较好。
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旧址于1982年3月被隆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隆回县委宣传部公布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2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位于邵阳市邵阳县塘田市镇对河村夫夷河畔(原邵阳县第四中学)。
1938年夏,中共湖南省委为了在湘西南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时任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研究部主任吕振羽受党组织委派,在塘田市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旨在培养抗日军政干部。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金称市镇溪田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卢沟桥事变后,奉命回湘组织湖南文化抗敌后援会,任常务理事和研究部主任。1938年夏,中共湖南省工委派遣吕振羽回家乡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邀请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覃振挂名任院长,吕振羽任副院长兼党代表,主持实际院务。
学院于1938年6月开始筹备,9月开学,分研究班和预备班二级,其专修课不同,其中“中国革命运动史”、“抗日战争讲座”、“战时防护”、“军事训练”等为二级学员共修。为动员全民抗日,学院师生常到周边十余所小学演讲、任教,并在油塘开办了建党培训班,发展共产党员40多人,建立了新宁、城步、洞口、绥宁及金称市五个省直属支部。学院因教学和社会活动,全是巧妙地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马列主义,于1939年4月遭国民党反动派查封。学院办学两期,为我党培养了245名干部,教育和组织了群众,建立了空白地区的党组织,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南方抗大”。
院址原为清末太子少保席宝田的别墅,晚清风格建筑,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现存房屋16栋,大小60余间,建筑面积2448平方米。房舍全部坐北朝南,前后4排,每排3栋,中栋面阔5间,左右栋各面阔3间。其建筑风格大致相同,每栋的主体为木结构梁架,两侧以青砖构筑封火墙,除后栋外,每栋的明间前后无墙壁,连接成宽敞的长廊式的厅堂。左右栋之间有水屋房连接,前后栋之间有过亭连接,所有房子成为一个整体。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邵阳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邵阳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位于邵阳市双清区昭陵西路两路口28号。
1937年11月,受中共中央委派,徐特立和王凌波从延安来到长沙,于12月9日在长沙市东长街(今蔡锷中路)徐家巷19号徐家祠堂成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徐特立为驻湘代表,王凌波为通讯处主任。1938年2月迁至寿星街2号。1938年11月文夕大火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离开长沙来到邵阳。在邵阳期间八路军通讯处利用自己合法、公开的身份,掩护和协助党组织、革命团体开展活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39年8月,国民党顽固派逼迫日甚,第九战区两次通令撤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1940年徐特立、王凌波相继回到延安,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工作结束。
邵阳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于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宛旦平故居
宛旦平故居位于邵阳市新宁县白沙镇宛旦平村。
宛旦平,1900年1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新宁县西冲乡宛家岔一个农民家庭。后考入长沙岳云中学。在毛泽东、何叔衡、夏明翰等人的培养教育下,宛旦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被中共湘区委保送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黄埔军校毕业后,宛旦平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战争。曾在武汉国民革命军11军24师任营长,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5月,宛旦平奉命离沪去广西工作,按照中共中央特派员邓小平和张云逸的指示,与俞作豫等人积极筹划龙州武装起义,他任第2旅参谋长兼第2团团长。1930年2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和左江地区革命委员会在龙州宣布成立。宛旦平任红8军参谋长兼第2纵队司令,同时担任红8军军事委员会委员。3月20日,龙州军民在新填地广场举行何建南烈士追悼大会时,突然遭到桂系军阀梁朝玑师的袭击,宛旦平率2纵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由于敌众我寡,红军决定放弃龙州城,由宛旦平带一个营扼守铁桥,掩护红军向凭祥方向转移。他命令营长带领部队沿河拉开战线,守住河岸,自己亲自率领第2连把守连通龙州南北的主要通道——铁桥,多次打退梁朝玑部的疯狂进攻,从上午一直打到晚上,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但他,这位红8军的参谋长,却被敌人的枪弹击中,在铁桥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宛旦平故居为土砖砌成,现存建筑物仅为原建筑的三分之一,由于房顶严重漏雨,致使墙体和地基已严重受损,有裂痕,上世纪30年代曾遭受火灾。
宛旦平故居于2006年2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贺绿汀故居和墓
贺绿汀故居位于邵阳市邵东县九龙岭镇新庵堂村。
贺绿汀,原名贺楷,1903年7月20日生于宝庆县东乡九龙岭(今邵东县九龙岭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4年以《牧童短笛》获“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竞赛第一名,1937年创作著名歌曲《游击队之歌》。1938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总干事,1941年赴延安执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共“八大”代表。“文革”中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继续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并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贺绿汀一生创作了3部大合唱、45首合唱曲、5首钢琴曲、200首歌曲。1998年获“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9年4月27日病逝于上海,享年96岁。
贺绿汀墓位于邵阳市大祥区松坡公园贺绿汀音乐广场后山。
2003年7月20日是贺绿汀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贺绿汀与夫人姜瑞芝的骨灰在松坡公园举行安葬仪式。墓地坐东朝西,占地面积40平方米,墓冢呈四方状。
贺绿汀故居于2003年7月被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贺绿汀墓于2007年6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
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位于邵阳市洞口县竹市镇中学内。
竹篙塘(今洞口县竹市镇)国立第十一中学创办于1939年,接收沦陷区、抗战区学生2000余名。当时,国民党右派掀起一股反共逆流,“限制异党活动”,“从严处置异党”。共产党巧妙应对,实施“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16字方针,在校内建有两个由省委直辖但相互保密的中共秘密支部:一为中共洞口特别支部,支部书记雷震寰,党员以洞口籍学生为主,多在师范部、高中部活动,而且走出洞口,去绥宁金屋、瓦屋、黄土坑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们在校内建立秘密读书会,发展新党员,针锋相对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1941年遭受破坏,但学潮不断,持续两年多。一为中共国立十一中支部,刘若云、熊邵安先后任支部书记,党员多是教员,支部一直坚持地下活动,团结进步学生,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非常时期隐蔽了党的组织,发展了新党员,壮大了党员队伍,培养了一批进步学生最早进入解放区。
1999年10月15日,湖南省原省长、国立十一中校友刘正题写的“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揭幕。内设陈列室,介绍两个支部的活动史实。
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于2006年2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