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张家界市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0 14:55:51

  永定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旧址

  永定湘鄂川黔省委、湘鄂川黔省革委会、湘鄂川黔省军区旧址位于张家界永定区解放路41号。

  旧址原系大庸县城1918年修建的天主教堂。

  1933 年冬至1936年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领导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为了策应中央红军转移,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率领下,发动湘西攻势,挺进湘西,11月24日,攻占了大庸。同年11月底至12月间,先后在大庸县城天主堂建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中共湘鄂川黔省委(1934年11月~1936年2月)书记:任弼时;委员: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萧克、张子意、刘士杰(后叛变,被处决)、周玉珠。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贺龙;副主席:夏曦、朱长清。湘鄂川黔省军区司令员:贺龙;副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任弼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主席:贺龙;委员: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张子意。此后党中央和省委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牵制敌军,成功策应红一、四方面军长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永定区于1991~1993年对旧址进行修复,同时修建纪念馆。该旧址坐南朝北,由东、西、南、北4栋建筑物组成,呈四合井院落式布局,占地2800 平方米。东头曾经是任弼时、贺龙和萧克住过的地方;西头是可容纳200余人的省委大礼堂,现为“将军馆”,166 名曾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战斗过的将军照片挂满四周墙壁;北面的一长排平房是当年省委、省革命和省军区13个直属部门办公的地方,西侧为大庸人民革命斗争史展览室,东侧为国防教育展馆;南面一、二层楼房是纪念馆主楼,正面门楣上有萧克题写的馆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纪念馆”。里面设有三个展室,陈列着223幅大型图片和100多件实物,再现了当年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

  2009年10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被列为市红色旅游景点扩建项目。原纪念馆楼拆除后,于2010年12月新扩建竣工一栋占地4000平方米,高五层的纪念馆大楼。纪念馆大楼前正在筹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长征纪念碑”雕塑。

  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1979年3月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2月被大庸市(今张家界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至1993年,张家界市永定区修复旧址并新建纪念馆,1993年12月26日落成开馆,并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贺龙故居和纪念馆

  贺龙故居和纪念馆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洪家关村玉泉河边。

  贺龙(1896—1969),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曾任县讨袁护国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1师师长,第20军军长。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军长,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2军团总指挥兼红2军军长,红3军军长,红二、六军团总指挥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湘鄂川黔军区司令员,1935年率部长征,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120师师长、120师军政委员会书记,率部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冀中区总指挥部总指挥。1940年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晋西北军政民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1942年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1945年当选为第七届中共中央委员。抗战胜利后,任晋绥军区兼晋绥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当选为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9年6月9日逝世。1974年9月,中央为他恢复名誉。1982年10月为他彻底平反。

  贺龙故居坐东朝西,由朝门、正屋和马厩、牛栏三部分组成,四周砌有围墙,正屋三柱四骑笼后檐共六间,穿斗式木质结构,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由贺龙的祖父贺良仕营建于清道光年间,1917年被反动派烧毁,1919年冬天,贺龙父亲贺士道在原址重建。1987年由邓小平题写“贺龙故居”匾额,悬挂在朝门上方,故居堂屋正中安放有贺龙铜像。

  1928年2月,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和周逸群等受党中央的派遣来到桑植县洪家关,在这里召开了中共湘西北特委会议,成立中共桑植县委,组建工农革命军,并于1928年4月举行桑植起义,建立了湘西北第一个革命政权,为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贺龙纪念馆,是1996年中共桑植县委、桑植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贺龙诞生100周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同意修建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了馆名,“贺龙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的牌匾高悬在大厅门额上。馆前立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捐赠的贺龙铜像。

  贺龙纪念馆占地9335平方米,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内设七个展厅,陈列着反映贺龙同志一生光辉业绩的照片387张和文物文献190件。

  贺龙故居于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廖汉生故居

  廖汉生故居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桥自弯乡张家桥村百墩组。

  故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为一间低矮的木房。1911年11月14日,廖汉生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廖汉生,1911年出生,1929年参加桑植县农民协会和县苏维埃的工作。1933年5月任鹤峰县第4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后任军政治部秘书、师党委书记、师政委、军团组织部部长等职。1935年11月,随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副团长、团政委。1939年挺进冀中,任独立第2旅副政委、代旅长。1943年任358旅副政委,并先后调任中央党校第二部、第四部组织教育科科长。1944年11月,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5干部大队政委,带领一批干部到湖北洪湖地区工作。1945年,随南下支队到达新四军5师暨鄂豫边区,任中共襄南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期间,历任晋北野战军副政委、晋绥军区第1纵队政委、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副政委、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政委、第1军政委。率部参加保卫延安、转战陕北、解放大西北等一系列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政委兼青海军区政委、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主席。

  1952年5月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后入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任该院院长。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60年任北京军区政委。1973年任军事科学院政委。1975年任南京军区政委、第一政委。1977年8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任沈阳军区第一政委。他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5年获授中将军衔和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于红星功勋荣誉章。2006 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廖汉生故居2010年由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廖汉生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桑植县烈士陵园

  桑植县烈士陵园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台。

  桑植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周逸群、贺龙受党中央派遣,于1928年2月辗转来到桑植。周逸群、贺龙来到桑植后,成立中共桑植县委,创建工农革命军,举行桑植起义,建立湘鄂边第一个红色政权——桑植县苏维埃政府,随后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序幕。

  在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桑植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识大体,顾大局,前仆后继,无私奉献,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武装斗争。据不完全统计,桑植共有数万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和地方红色政权,为革命牺牲的有10000多人,其中参加红军的有13000多人,牺牲5000多人,为国捐躯的团职以上干部多达70余人。

  1953年,为缅怀革命先烈,桑植县人民政府特建此园。园中立有纪念碑,碑上书刻“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刻有2040位烈士英名。

  桑植县烈士陵园于1978 年12月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大庸革命烈士陵园

  大庸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崇文办事处禾家山社区回龙观。

  1985年3月,为了纪念大庸县在新中国成立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牺牲的英烈,大庸县政府决定在城东回龙观顶修建大庸革命烈士陵园。从1986年9月动工修建至1999年底,先后建成烈士纪念塔,三台回廊、四个憩亭、一公里简易公路、安装水电设施,陵园大门、陈列室、三处公厕,856.43 米围墙,700米环山游道,办公和职工宿舍以及绿化等。

  烈士主塔方柱形由三台回廊、两层塔座和主塔五级组成。塔高23米,两台塔高6.1米,正面宽6米,侧面宽5.5米,塔尖用镁铅合金铸造一个象征手屋钢枪的立体图形。主塔正面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亲笔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金光闪闪大字。背面雕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个刚劲雄浑的划书大字。主塔下第一层塔座横嵌萧克将军手书“革命烈士永生不朽”八个镀金大字,其它三面为红军在鸡公垭战斗、解放大庸欢庆场面以及建设社会主义30多年来成就的浮雕。主塔屹立在山顶,巍峨挺拔,气势雄伟壮观。主塔正面左侧是一个大憩亭,用3块大青石刻写1662 名烈士姓名。主塔后面建小憩亭,用一块大青石刻捐款资助修建的80个单位476人姓名。主塔建成后,1987年将解放大庸牺牲的9个烈士的骨灰盒、墓碑分棺安葬在烈士陵园内。1988年4月增建两个四角亭,1989 年10月在主塔侧建一条长65米,宽2.4米,157步的青石板踏步,1992年7月在主塔正面建第二条长120米,宽6米,320步用青石块加工的踏步,同时修建烈士陵园大门,石牌坊,盖黄硫璃瓦,大门正中刻有萧克将军手书“烈士陵园”四个大字。1999年4月建陈列室和六角亭,700米环山游道,856.43米围墙。通过绿化,整个陵园四季长青,景色宜人。

  大庸革命烈士陵园于1999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被省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被省民政厅批准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贺龙公园

  贺龙公园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天子山风景区天子山居委会石家檐组。

  贺龙(1896-1969)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的第一任体委主任。他出生在桑植县洪家关的一个农民家庭,从两把菜刀砍盐局首义起,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天子山一带,曾经是贺龙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领导红军游击作战的地方之一。

  为纪念贺龙元帅诞生90周年,中共桑植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兴建贺龙公园。1989年建立武陵源区后,公园划归天子山镇人民政府管理,1992 年收归区人民政府管理。

  贺龙公园因立有贺龙元帅铜像而得名。1985年4月,中共桑植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筹备组,开始为贺龙元帅塑像。启动该项工作后,湘西自治州委、省委高度重视。1986年2月贺龙铜像铸造成功。铜像高6.5米,重9吨,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潘鹤设计,广东佛山球墨铸铁厂研究所浇铸安装。

  公园内还成片栽植着贺龙早期建立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湖北省洪湖市赠送的芦苇,还有多个观看天子山景区不同角度的观景台。园内陈列有轻重兵器,包括前苏联制造的战斗机和斯大林在二战中指挥战斗乘坐过的T-34 型坦克。

  1995年3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为公园题写园名。

  贺龙元帅1969年6月9日15时逝世于北京301医院,享年73岁。2009年6月27日,贺龙的骨灰由北京迁葬天子山贺龙公园。

  贺龙墓十分简朴,仅立一块铜牌,贺龙骨灰盒置于铜牌下,铜牌浮雕贺龙元帅头像:戴八路军帽,蓄八字胡,叼着一个木嘴烟斗。浮雕像下刻有“贺龙”二字,铜牌背面刻有很大的一个“诚”字。铜牌下有一矮碑,碑上有“元帅之墓”字样,铜牌背面刻有“永垂不朽”四字。

  贺龙铜像、贺龙墓于2011年1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龙公园所在的武陵源风景区于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南党史陈列馆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0018947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3号 电话:0731— 88349808
公安部联网备案号-43012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