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益阳市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0 14:54:20中共益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旧址(文昌阁)
中共益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旧址(文昌阁)位于益阳市资阳区汽车路街道办事处文昌阁社区。
文昌阁的前身称为学宫,始建于宋。大革命时期,为第一届中共益阳县委机关所在地。
1924年8月,熊亨瀚受“五四”民主思想影响,和进步青年夏时等,决心与封建势力决裂,投入人民革命洪流,组织益阳县公民自治会,并在县城文昌阁创办益阳最早的革命刊物——《资江杂志》,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开展对益阳县封建顽固派头目王建龙的斗争,影响波及湘中数县。1926年5月,益阳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革命的烈火势如燎原,革命的洪流荡涤着一切污泥浊水。文昌阁又成为了革命人民经常聚会之地。7月,临时中共益阳地区执行委员袁铸仁,先后与高文华、戴武仁、何凝庶、余璜、何圣等在南湖圫、龙洲书院、兰溪、双江等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决定筹建中共益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1926年10月在兰溪高等小学召开了中共益阳县第一次党员会,有5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大会选举袁铸仁、何凝庶、高文华、余璜、何圣、彭梅生、何成舟、孙慕韩、龚宜家等10人组成中共益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袁铸仁任书记,何凝庶任组织部长,戴武仁任宣传部长。会后,益阳县执委机关即设县城文昌阁。圣殿石阁,一时成为益阳县革命活动的中枢。
1929年,文昌阁被民国当局改设教育机关,后附设民众图书馆。抗战时期,将中后两殿改为忠烈祠,神龛横匾书“浩气长存”。正中设有抗日阵亡将士牌位,两壁挂有将士遗像,共有将级军官3名、校级军官38名、士兵多名、益阳战亡团员8名,飞行员1名(系盟军美国人罗泊尔)。1944年,民众图书馆重新移入,接着开办益师附小。1963年,益阳县拆除忠烈祠,建立县花鼓戏剧院。至此,文昌阁仅存外壳作剧院前厅,其余部分荡然无存。
中共益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旧址(文昌阁)于1998年6月被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益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化文庙——毛泽东游学梅城寓所
安化文庙——毛泽东游学梅城寓所位于益阳市安化县第一中学校园内。
毛泽东曾两次来到安化县城梅城。1917年,他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利用暑假,和同学萧子升以游学的形式漫游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四县(按行走线路)。1925年,毛泽东经宁乡黄材至梅城,在梅城文庙召集当时中共安化地下党领导人姚炳南、卢天放、刘肇经等开会,传达中央指示精神,在农村发展党组织,发动和组织农民运动。他在会上强调:“目前农民运动的中心,就是要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和组织起来,要组织贫农、雇农中最觉悟的分子,没收地主、土豪劣绅的财产,要组织梭镖队准备配合北伐军作战,打开工作局面。”散会后,毛泽东就寓居此房。
毛泽东还到安化甲种师范学校,走进教室对学生讲话,他说,“要读活书,不要读死书。旧秀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读活书就是除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应结合现实的社会情形,研究列强的侵凌、军阀的割据、民族的解放,研究如何平内乱克列强,做到知古知今。”后来,甲种师范学校成为安化革命的摇篮。甲种师范学生李步膺、蒋邑桢等还到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深造,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毛泽东第二次到安化,推动了安化党组织的创建和农民运动的兴起。
安化文庙——毛泽东游学梅城寓所于200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益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丰堆仑革命遗址
丰堆仑革命遗址位于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南丰村。
遗址始建于1922年,有大小房计19间,前有楼门,内有天井、厅堂,为青砖青瓦砖木结构的统子屋楼房,进深27米,高9米。
1925年,高文华以这里为据点,领导成立益阳县农民协会,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并创建了中共益阳南湖托党支部。马日事变后农运失败,协会骨干遭追捕,遇害者多人。1937年,高文华之父,同盟会员廖若冰受组织委托回乡,在此创办作育学校,宣传爱国、抗日进步思想。唐麟、苏镜、贾琏(高文华妻子)等曾以任教为名,来此从事秘密工作。该校有“益阳抗大”的美誉。由于受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该校于1941年被迫停办。随后,常益中心县委书记帅孟奇以这里为活动中心,在这里建立支部,发展地下党员数千人,成为益阳地下党工作的重要秘密据点,后遭叛徒出卖,罹难者、逃亡者、自杀者甚多。新中国成立后益阳地方政府将此地视为革命摇篮予以保存,并作为办学基地。
在“文革”十年中,旧址遭受了破坏,昔日的美观不再,至今未能修复。特别是1996—1998年间受洪水浸基,以及后来修长常高速公路时受震,致使樯墙身局部裂缝、窗片坍塌,椽断檐垮。2010年,益阳市委、市政府和资阳区委、区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就该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调研,准备按原貌进行修复,并将其开辟为益阳市党史陈列馆。
丰堆仑革命遗址于1987年被原益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原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益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立波故居
周立波故居位于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邓石桥村。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院落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顶,属于典型的南方民居。
周立波(1908-1978),原名绍仪,字奉翔,湖南益阳人。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作了红色经典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1950年在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解放了的中国》中担任文学顾问,获斯大林文艺奖。1955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出版有《周立波选集》、《周立波文集》等作品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和湖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兼《湖南文学》主编等职。1978年8月,周立波在北京逝世。
周立波故居于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曾士峨烈士纪念碑
曾士峨烈士纪念碑位于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山顶东麓。
曾士峨(1904—1931)字迪勋,号广泽,益阳市樊家庙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卫团任连长。北伐到武汉后,转入我党控制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1927年9月随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8年5月任红4军31团3连连长,率部参加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30年春任红4军2纵队司令员,同年夏任红4军参谋长兼第2纵队司令员、红4军第11师师长、红4军第11师师长兼政委,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在高兴圩战斗中,他率部坚守竺高山阵地,与精锐之敌展开顽强争夺。9月8日,当敌人向红4军指挥所逼近的危急时刻,他率领全师党员和排以上干部为核心的敢死队冲向敌阵,壮烈牺牲,年仅27岁。
1987年,家乡人民将其遗骨移归故乡,葬于会龙山公园山顶,并立下纪念碑。该纪念碑占地面积130余平方米,碑高8.6米,碑呈四面体柱状,碑身、碑座全部用花岗岩大理石砌成,碑身正面及碑座四周镶嵌的汉白玉石上,分别刻有杨得志、朱良才、郭沫若、曾三等中央领导题词,碑前两旁种植有松柏,青山掩映,庄严肃穆,巍峨挺拔。
曾士峨烈士纪念碑于2004年11月被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益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县德昌公园
南县德昌公园位于益阳市南县城区西北南洲镇九都山,因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段德昌同志的名字而命名。
段德昌,1904年8月出生于湖南南洲(今南县)九都山九屋厂。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和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1926年6月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师政治部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转入鄂西一带农村从事农民运动。曾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领导该县年关暴动,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曾介绍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6月,段德昌任中共鄂西特委委员,鄂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率部在监利、沔阳交界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1930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他和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率红6军驰骋荆江两岸,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同年7月,任红6军政治委员,不久改任军长。先后率部参加东进和南下作战,连克华容、南县、公安等地,扩大了苏区。在国民党军重兵“围剿”的严峻形势下,采取“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的战术,在运动中灵活机动地歼灭敌人。1931年4月,红二军团奉令改编为红3军,段德昌任红9师师长。同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2年上半年,段德昌率领红9师,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方法,连续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保卫和扩大了苏区。同年秋,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未能挫败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红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红9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经豫西南、陕南、川鄂边,转战3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在此期间,他坚决反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1933年在“肃反”中遭诬陷,5月1日被杀害于湖北巴东县金果坪江家村,年仅29岁。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为段德昌亲属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2009年,段德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83年南县县庆100周年之际,为纪念我军杰出的军事家段德昌,南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南县城关镇修建一个现代化公园——德昌公园。公园于199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公园占地30多公顷,由陵园、景园、游园三部组成。公园牌楼气势磅礴,造型高雅古典。其中陵园内建有段德昌铜像、段德昌烈士纪念碑、烈士墓怀英亭和博览馆。段德昌将军全身铜像屹立于公园正中,与高7.9米的烈士纪念碑相映日月,铜像制作精美、栩栩如生,再现了段德昌将军的英姿。
段德昌烈士纪念碑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德昌公园于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