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永州市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0 14:47:59江永一中红军树
江永一中红军树位于永州市江永县第一中学校园内。
1934年11月,红八、九军团长征经过永明(今江永)。27日,红八军团一部宿营在城郊的关帝庙和龙母庙(今江永一中校园)。当时红军极为重视革命思想宣传工作,红军总政治部在《在新的环境下的政治工作》中要求“每个红色战士应该是苏维埃基本政策的宣传者和鼓动者”。号召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1~50条标语,凡是宿营地和休息地方都写上标语,以使群众知道红军是为人民大众利益而战斗的队伍,从而同情、支持红军。一红军战士因此在龙母庙旁的朴树、山合欢树的树干上用刺刀刻下了两幅标语。在朴树上刻的是“保家卫国当红军”,在山合欢树上刻的是“中国工农红军万岁”。1989年,县人民政府修护栏,对两树予以保护,并刻碑一通以示纪念。目前两树长势良好,标语字迹清晰。
江永一中红军树于1989年9月被江永县委宣传部公布为江永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9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六军团西征过双牌路线
红六军团西征过双牌路线位于永州市双牌县的茶林、麻江和阳明山林场等地。
1934年8月22日清晨,红六军团从宁远县的汤家亭出发途径枫木山、皮家、越响鼓岭,进入双牌境内,路经鳖澜江、小麻江、毛里湾、大麻江、干河磥、白水岭(半边铺)、岭脚、桐子坳、板桥铺、佳口岩、庙山铺、大河江、铲子坪、雷家坪,在雷家坪岔路口分兵桥(今铲子坪村的金星桥边)便兵分两路。左边小部队约1000余人,经过平溪江、全药冲,翻越人烟稀迹的丫吉岭,奔向零陵县。两路部队进入零陵县境内后迅速会合。23日24时,抵湘江东岸之蔡家铺,准备强渡湘江,向贺龙率领的红3军所在地挺进会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致电朱德总司令:“潇水满河,渡湘水亦十分困难。我们意见,红六军团在祁阳、零陵、新田、常宁、宁远地域之间的阳明山区及其刚近地域为游击区,拟以阳明山为根据地……”并于当日毅然折向东南,经零陵桐子坪,翻过唐公庵,经黄溪河左侧支流,穿过羊肠小道,翻过马鞍山,抵达祖爷庵、歇马庵、竹篙岌、万寿寺等地,于25日红六军团人马全部到达阳明山腹地。红六军团到达阳明山后,才知道这里的环境条件和当时周围的形势,不利于红军发展较大规模的革命根据地。26日,红六军团从阳明山去了祁阳的白果市。
为了纪念红六军团西征经过此地,1996年,双牌县人民政府在阳明山竹篙岌建有红军纪念亭。亭前立有一座高2米的石碑,镌刻“红军长征纪念碑”7个大字,下面石板上记述了纪念亭的由来。红军纪念亭为双层八角亭,外部漆红色,部分漆皮剥落。
红六军团西征过双牌路线之地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于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道县红军墙
道县红军墙位于永州市道县潇水中路,西关桥南桥头。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道县,在所到之处刷写标语。当时,一位14岁的小红军在县文庙(后为道州宾馆)前南面的照壁上,写下“工农革命努力奋斗,工农革命胜利万岁”16个大字。照壁呈东西方向立于周家坊进口处。
由于红军墙所处的位置在潇水和濂溪河汇合处,地势低洼,每年涨洪水时,红军墙墙体就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被水浸泡,严重影响着红军墙墙体的安全。1997年,县政府将它迁至西关桥南桥头附近。
道县红军墙现是道县一爱国教育基地,一处文物旅游景点,一处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的地方。各地重走长征路的队伍都会来红军墙来感受当年激战的情景。党员宣誓,升旗活动,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都会在红军墙下举行。2006年9月,一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五星红旗,沿着红军长征路线,传递到了道县。迎天安门国旗传承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进入道县,并在红军墙下举行了红旗传递活动。
道县红军墙于1979年3月被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华故居
江华故居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
江华(1907—1999),瑶族,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人。乳名香麟,学名虞上聪。13岁考入县立初级国民小学,毕业后考入县立高等学堂,后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4月,任茶陵县委书记。5月,他上了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参加革命根据地斗争。1929年7月,江华随毛泽东来到蛟洋,帮助闽西特委召开闽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随后,任闽西特委秘书长、福建省委常委。是年冬,赴上海,参加中央训练班学习。1930年春,江华离开上海回到湖南任红五军随营学校政治教员。1932年至1933年,江华先后任红5军1师政委、红三军团突击队政委、红6师政委、红5师政治部主任。江华在中央苏区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江华随中央红军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江华历任中央军委警卫团政委、中央军委四局副局长、局长等职。次年,赴山东敌后抗日,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经毛泽东批准,他改名为江华。1945年10月,到达东北,后任辽东省委第二书记、军区第二政委。1947年6月,江华协助陈云主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1948年5月,任中共安东省委书记、安东军区政治委员。1949年6月,江华被任命为中共杭州市委书记、市长。1951年7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1954年起主持浙江省的全面工作,历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第一书记、浙江省政协主席、浙江省军区政委,以后又兼任南京军区政委。1956年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江华受到错误关押、批斗。1975年1月,江华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77年,在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华被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继续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华领导各级人民法院冲破重重阻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复查纠正了大批冤假错案,解放了大批干部群众。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江华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主持对江青、林彪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审判。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顾委委员、常委。1987年,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仍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常委。1999年12月24日,江华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江华故居为鹧鸪堂村虞姓祖屋之一,距今约200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坐南朝北,是传统的砖瓦结构,前面是天井,中间是堂屋,两边为侧屋。江华四次回家乡期间曾捐资修缮,2007年中共江华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现房屋主体完好,门窗齐全,部分生活设施保存完好。
江华故居于2003年4月被江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江华县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8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达故居
李达故居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镇油榨头村。
李达,1890年10月生。1919年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2月起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8月至1925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1921年9月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同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中,他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成为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毛泽东曾当面称赞他是“理论界的鲁迅”。1966年8月在武汉逝世。
李达故居建于清末民初。1938年李达回乡居住时,为读书和研究所需,他亲自设计,对正屋的南寝室前壁窗户进行了改造,改变了原花格的结构形式,扩大了花格面积,增加了室内的光线亮度,也融入了见多识广的李达自己的智慧,使建筑在局部构件上,具有了中西合璧的时代风格和装饰特点。
1988年,李达族人出资维修正屋正堂后面的墙体及北侧耳房的两间房屋。1990年,为纪念李达百年诞辰,原冷水滩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对故居进行修缮,并在故居内开辟“李达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陈列李达部分遗物、手稿及相关历史照片。
2000年至2003年,冷水滩区成立李达故居维修领导小组,按照文物“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对李达故居进行一次全面修缮。同时,充实陈列内容,改善陈列条件,修筑通往故居的公路。
李达故居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8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3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Ky:PAGE}
陶铸故居
陶铸故居位于永州市祁阳县潘市镇陶家湾村一半山腰中。
1908年1月16日,陶铸就出生在这里。1926 年, 他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28 年回祁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前往福建,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书记, 中共漳州特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 福州中心市委书记, 组建闽南红军游击总队和闽东地区人民武装, 成功地领导和指挥了震惊全国的厦门劫狱斗争。1933年5 月,被捕入狱,1937年被周恩来、叶剑英营救出狱后, 被派到湖北省担任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豫鄂挺进支队代政委,创建鄂中抗日游击队和游击区。
解放战争时期, 陶铸先后担任辽宁、辽吉、辽北等省省委书记,四野政治部副主任。他受中共中央委托, 先后与傅作义、程潜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和湖南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陶铸先后任广东省省长、省委书记、中南局第一书记、国务员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文革”期间, 他协助周恩来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事务,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69年11 月30日, 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帮”后, 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于1978 年12 月24 日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陈云代表党中央致悼词,对陶铸的一生给予高度的评价。
陶铸故居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 共有5间房, 系陶铸祖辈所建, 周围群山环抱, 气候宜人,环境幽雅。
1988年1月,为纪念陶铸诞生80周年,在陶铸故居下方100米处修建陶公亭,亭高约6米。1998年为纪念陶铸诞生90周年, 在陶公亭下方约100米处建立陶铸生平事迹陈列室。陈列品主要来源于浯溪公园陶铸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品复制件, 约310 件。
陶铸故居于1986年11月被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祁阳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雷晋乾烈士墓
雷晋乾烈士墓位于永州市祁阳县三口塘镇坝塘村。
雷晋乾,祁阳县三口塘镇坝塘村人,1898年12月出生,1918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1921年三师成立一个进步学生组织——心社,雷是首批参加者,并是骨干成员之一。是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春参加三师驱逐反动校长刘志远的学潮。之后先后去安源、水口山发动工人运动和“岳北农工会”组建工作。1925年秋同罗严、毛泽民、夏明震等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12月由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和中共湖南区委以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派遣回祁阳发展党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发展段文元、王镇湘、廖康国为中共党员。1926年1月成立中共祁阳县特别支部,任特支书记。9月,陈策、王一分(王首道)先后被派来祁阳工作,王一分接任特支书记,雷晋乾专职从事农运工作,10月成立县农民协会,任协会委员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7年5月湖南发生马日事变后,雷晋乾正在祁阳西区巡查工作,5月28日,蒋毓华、雷晋乾、何镇南在文明铺,准备调集文明铺区农民自卫军中队去湘潭会师反攻何键、许克祥的叛变,由于区中队长唐振亚叛变革命,雷晋乾等人被捕,6月9日在县城被杀害,年仅29岁。
1952年, 雷晋乾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53年4月,祁阳县人民政府优抚委员会在其故居树立烈士墓碑。由于原碑损毁严重,2009年10月祁阳县人民政府为其重立新碑。
雷晋乾烈士墓于1986年5月被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祁阳革命烈士纪念碑亭
祁阳革命烈士纪念碑亭位于永州市祁阳县城龙山公园内。
1925年12月,共产党员雷晋乾受组织委派回祁阳开展革命活动和发展党的组织。1926年1月,经过培养考察,发展了段文元、廖康国、王镇湘3人为共产党员,并成立中共祁阳特别支部,开展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反对旧势力政权的斗争。1927年5月,祁阳党组织遭到破坏,雷晋乾、蒋毓华、邓国光等被杀害。1927年9月,岳北农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刘东轩受组织派遣,化名钟德贵,偕妻周凤英,携弟刘从然来到祁阳,恢复发展党组织,1928年1月,选举成立中共祁阳县委,先后开展除夕暴动、秘密恢复组织农协小组、支持周文农军斗争等一系列工作。1928年6月,刘东轩、江殿逵、申维善、周定文、陈宏志、黄履常等人被捕,遭到杀害。
为纪念1927~1928年在祁阳牺牲的雷晋乾、蒋毓华等革命烈士,祁阳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10月在县城龙山公园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在纪念碑上建相同式样和规格的木质结构的纪念亭。一碑刻有由陶铸题写的“精神不死”四字;一碑刻有由王首道题写的“精神犹存”四字,背面刻有1927~1928年祁阳大革命运动中牺牲的9位烈士名录和纪念碑文。文化大革命期间,陶铸题词的碑刻被毁,1980年12月复立,正面仍为陶铸题写的“精神不死”4个字,背面刻有祁阳县人民政府撰写的复立说明。
纪念亭为木质结构,因长期日晒雨淋,瓦烂木朽。2001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重建二亭,样式仍为六角重檐,构架为混泥土浇注,改灰青瓦为黄琉璃瓦。祁阳龙山烈士纪念碑亭位置较高, 地势平坦,周围古树参天, 环境幽静。两碑为汉白玉石, 高分别为2.4米和2.6 米。纪念亭为6 面6 柱12 飞檐, 红柱黄琉璃瓦, 亭高10.5米, 两亭相距2.9米。建筑物占地面积为90平方米, 保护面积约10000平方米。
祁阳革命烈士纪念碑亭于1986 年5 月被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祁阳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水市革命烈士陵园
水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永州市宁远县水市镇水市圩,宁远县城南18公里处,为纪念红军烈士以及1950年在三二九反革命暴动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立。
1949年11月17日,宁远县和平解放,但是一小撮反革命分子不甘心失败,妄图死灰复燃,梦想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以郑元赞(国民党团长、县长)、欧平成(军统特务)、欧隆(国民党营长)为首,组织了中国国民党华南铲共总司令部反革命组织,进行反革命活动。1950年3月29日,“华总”反革命组织在宁远二区的水市、和平、下陂等地进行反革命武装暴乱。王昆、郭金生、龙进星、欧燕、赵岐山、石朝生、蒋化坤等7位革命干部惨遭杀害。3月31日,宁远县委依靠广大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清匪反霸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参加三二九反革命暴乱的犯罪分子,除首犯郑元赞潜逃台湾外,其余全部逮捕归案,欧成平等114名主犯被依法镇压。郭金生、石朝生、欧燕、何班长、龙进星、赵岐山等6位烈士的忠骨安葬在二区水市烈士陵园内。1964年,红军长征牺牲的11位红军烈士的尸骨也从水市田家、小南海、天堂太阳洞迁到水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安葬。
水市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约20余亩,大门上方书有“革命烈士陵园”横额。烈士陵前,立青石墓碑块,高2.5米,宽0.95米,上书“革命英雄永垂不朽”楷体阴刻大字。碑后排列烈士墓,依次为龙进星、欧燕、赵歧山、11位红军战士(姓名遗失),郭金生、石朝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何班长(名字不详)。沿墓道而上为八角五级烈士纪念塔,塔身镶有“革命先烈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的石碑。陵园最高处建有纪念亭,为单檐六角六柱飞檐混凝土结构,亭中有石桌、石凳,可供小憩。
水市革命烈士陵园于1996年11月被宁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宁远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8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塔下寺革命烈士亭
塔下寺革命烈士亭位于永州市蓝山县城东塔下寺西北角的丛林内。
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的脚步日益加快,但仍有一小撮国民党反动派负隅顽抗。是年冬,国民党湖南保安军第1师师长谢声溢率残部来蓝山,国民党交通警察总局东南办事处主任王春晖率交警第4、14、17、18总队也尾随而来,组建了“湖南军政委员会”和“反共救国军”。1949年12月5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46军136师奉上级命令攻克县城,解放蓝山。在这次战役中解放军某排排长黄福生等6位解放军战士为解放蓝山县城英勇牺牲。1950年党组织将牺牲烈士葬于塔下寺丛林内,砌方形墓地。1984年3月蓝山县武装部和民政局根据上级要求在原墓葬址上重拾烈士遗骸重建圆形烈士纪念亭。亭高6米,拱形圆顶,檐呈18角,亭周立大柱6根,占地面积20平方米,亭中央屹立的花岗石墓碑上镌刻蓝山县人民政府题词:“为蓝山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塔下寺革命烈士亭于1991年10年被蓝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7年9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陶铸铜像和生平事迹陈列馆
陶铸铜像和生平事迹陈列馆位于永州市祁阳浯溪风景名胜区(浯溪公园)内。
陶铸,谱名陶际华,字剑寒,化名陶磊。1908年1月16日出生在祁阳县潘市镇陶家湾村。1926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陶铸转战南北,功勋卓著,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成功地领导和指挥震惊全国的厦门劫狱斗争,组建闽南红军游击总队和闽东地区人民武装,创建鄂中抗日游击队和游击区。受中共中央委托,先后领导与傅作义、程潜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和湖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陶铸作为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赢得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文革”期间,他协助周总理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事务,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69年11月30日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为陶铸彻底平反。
1988年1月在纪念陶铸诞生80周年活动中修建陶铸生平事迹陈列馆,馆名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任重题写,当时叫陈列室,1998年1月纪念陶铸诞生90周年活动时,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改为陶铸生平事迹陈列馆。
与此同时,1988年1月在纪念陶铸诞生80周年时,在浯溪公园大门正对面、距陶铸生平事迹陈列馆约150米处树立陶铸铜像。陶铸铜像高3.45米,重3.2吨,是一尊紫铜雕坐像,由湖南省文联雕塑家张祖平、陈卓明创作设计,广州精密铸造厂铸造,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陶铸同志”四字。
陶铸铜像和生平事迹陈列馆于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