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湘西自治州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0 14:40:55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塔卧镇原丁家院子。
1934年11月26日,根据党中央电示,红二、六军团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宣布成立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以任弼时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萧克、张子意、刘士杰等及少共省委一人为省委委员,秘书长王恩茂,组织部长甘泗淇,宣传部长张子意,民运部长刘俊秀。省委成立后,首先是进行宣传与发动群众,开展壮大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省委考虑湘鄂川黔贫苦农民对土地的合理要求,立即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1934年12月1日,省革委会颁发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暂行条例》。1934年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的决议》,《决议》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建立湘鄂川黔边区苏维埃根据地的可能性,着重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建党建政及建立各种群众组织等根据地的各项任务。经过省委及工作队的积极努力,到1934年12月底止,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建工作已出现新的局面,形成了西起龙山洗车河东到慈利溪口,北起桑植南到永顺石堤西,以大、永、桑、龙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省委注重加强根据地的组织建设。1934年12月,省委从大庸迁往塔卧,随即作出了《关于新区党的组织问题决议》。为了保证党对《决议》的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35年1月6日,省委在塔卧召开了第二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郭亮、永保、龙山等县党的积极分子、党校毕业生、省级活动分子。任弼时在会上作了报告,指出党在当时的紧急战斗任务是动员、组织、武装广大工农群众,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在省委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组织了工作队,深入到每个乡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从群众骨干中发展党员,然后建立各乡的党支部、区委和县委。
此外,省委的重要工作是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反“围剿”斗争。1934年12月,省委印发了《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新的苏区宣言》。在省委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迅速进行思想动员,积极采取措施壮大革命队伍。经过扩红,红二、六军团由会师时的7000多人扩大到2万多人,仅永保、郭亮两县就有1万人参加红军。地方武装也同样达到很大的发展。在省委和各县委、区委的领导下,根据地人民进行了清剿地主武装和反“围剿”的斗争。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1600平方米,正屋坐东朝西,五柱四棋,左厢房配有吊脚楼,正屋对面的木房为警卫人员住处,西南角为木朝门。院内为任弼时、贺龙、萧克等领导办公地点及住处。旧址的壁板上保留有红军标语:“驱除帝国主义出中国”、“只有苏维埃才是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者”、“反对国民党出卖中国”、“争取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中国”、“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等。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塔卧湘鄂川黔省革委会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革委会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中心原雷家老屋。
旧址为四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1480平方米,周围砌有卵石围墙。正屋坐南朝北,五柱四棋,五开间,中为堂屋。厢房为三柱四棋,四开间。大门与堂屋相对,两侧为粮仓。院内为贺龙、夏曦、陈希云等领导的办公地点和住处。
1934年11月26日,湘鄂川黔边临时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于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同年12月10日迁至永顺县塔卧,机关设在塔卧雷家老屋。省革委会主席贺龙,副主席夏曦、朱长清,秘书长张启龙。内设劳动部,部长朱长清;财政部,部长喻杰(代理)、陈希云、虞志清;粮食部,部长张经展;土地委员会,主任王邦秀;没收委员会,主任陈希云;肃反委员会,主任吴德峰。
为了开展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1934年12月1日以省革命委员会的名义颁布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条例》。《条列》分为五部分,共34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没收土地的范围,分配土地的方法及其他注意事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小范围土改工作阶段和全面展开阶段。小范围土改是1934年底前在基本苏区——大庸城郊附近及永顺塔卧、刘家寨、龙家寨、颗砂等地进行。1935年1月,根据地大规模的土地革命运动在大庸、永保、郭亮、龙山、桑植等县的广大地区开展起来。
为了搞好乡、区、县的政权建设,在湘鄂川黔省委的领导下,以省革委会的名义翻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组织法草案》,作为政权建设的指南。在乡、区普遍建立革命政权的基础上,县一级的革命政权也相继建立起来。1934年12月至1935年春,先后建立了永保、郭亮、桑植、大庸等县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
湘鄂川黔省辖区域:1935年1月,从龙山洗车河到慈利溪口有200多公里,从桑植北到永顺石堤西以南有120多公里,有四五十万群众。至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前,区域已是以湖南的永顺、大庸、龙山、桑植4县为中心,包括湖南的保靖、沅陵、桃源、常德、石门、临澧、澧县、津市;湖北的宣恩、来凤、咸丰、松滋、鹤峰、利川;四川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江口、石阡、思南等20多个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大部分为游击根据地)。
1935年4月,湘鄂川黔省革委会迁往龙山兴隆街。
塔卧湘鄂川黔省革委会旧址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塔卧湘鄂川黔省军区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军区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塔卧镇丁家院子。
该旧址紧靠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750平方米,正屋坐北朝南,东头与省委旧址相通,南西设木朝门。院内为王震、张子意、李达等领导人办公地点及住处。
1934年11月26日,根据中央军委电示,红二、六军团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成立湘鄂川黔省军区,贺龙任军区司令员,任弼时任政治委员。12月10日,省军区机关迁往永顺塔卧。省军区在塔卧,一是建立各级地方武装,开展军事斗争。省委在1934年12月22日和省军区政治部一道发布了《关于游击队中党的工作的指示》,为开展军事斗争指明了方向;二是清剿土匪武装。猫儿山攻打顾桓臣,惩罚“义勇队”头子顾定三,破趴水洞伏击张玉阶;三是开展反“围剿”斗争。1935年2月11日组成了由贺龙任主席,以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和王震为委员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简称军委分会),领导红军取得高粱坪-王村战斗、陈家河战斗、桃子溪战斗、忠堡战斗等反“围剿”战斗的胜利。1935年4月,实行战略转移,4月12日,省军区机关迁往龙山兴隆街,后又迁至茨岩塘。
塔卧湘鄂川黔省军区旧址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原涂家大屋。
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540平方米,正屋坐东朝西。教室和宿舍设在西厢房,东厢房放置一些通讯器材,又称无线电分台。旧址系任弼时、王恩茂等同志办公地点和住处,也是根据地区、乡政权里的青年男女干部、学员学习的场所。
1934年12月,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培养党的地方工作干部,湘鄂川黔省委在塔卧丁家院子建立了一所党校,省委委员张子意兼任校长,王恩茂任教务处处长。教员有唐天哲、唐康林、戚德元等。学员是军政干部和苏区县、区、乡青年干部,先后有数百名干部参加学习。学校根据“新区党组织应保存着秘密状态”的指示精神,没有对外公开。教室无桌椅,听课带一条小凳,一块木板垫在膝上作笔记。学习内容有:省委《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区任务的决议》、《新党员训练大纲》、《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条例》以及劳动法、怎样划分阶级等。教学多采用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的方式。任弼时、夏曦、王恩茂、吴德峰等多次来校讲课。学员结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同时,县、区党的组织还经常开办短期训练班,培训党的支部骨干。省委党校先后为根据地和红军培养了上千名优秀党员。1935年4月,省委机关迁往龙山,党校随之迁到龙山。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无线电台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无线电台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湘鄂川黔省委旧址后面的民房内。
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192平方米,正屋坐北朝南,右厢房为吊脚楼,楼上为无线电总台。正屋为宿舍和学习班教室,左厢房为厨房。系当时总台长苏林,密码翻译陈琮英,教官王永浚办公地点和住处。
1934年12月,省委迁至塔卧后,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带来无线电台2部,有线电话总机1部,任弼时夫人陈宗瑛任通讯负责人,并担任密码译电,工作忙碌时任弼时、李贞也前来译电。无线电台设有总台和分台,总台负责与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各团部的联系,分台负责指挥本地各师军队,还兼管有线电话。苏维埃政府各机关装有电话单机,初步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通讯系统。为了发展红色邮电,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由王永浚、陈琮英担任教员,在塔卧举办了一次无线电训练班,共培养了红二、六军团中20多位报务员。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无线电台旧址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塔卧红军第四分校旧址
塔卧红军第四分校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塔卧居委会。
1934年12月,红二、六军团政治部在塔卧雷家新屋办了一所红军学校,全称叫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校长由萧克兼任,副校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张平化。学员主要来自红军,部分学员由郭亮、永保、龙山、桑植等县保送。学员必须是身体健康、社会关系好的青年积极分子,共有600余人(郭亮、永保两县约保送了60余人),编成了两个营,学习期限为一个月。主要学习军事、政治,培养红军排级以上干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直观教学,如用木柴作山,火柴盒作屋,粉笔做人……教师给学生假设一次战斗,叫大家提出战斗方案,然后讨论,选择。除学习战略战术外,还学习一般军事常识,如枪弹射击的有效距离、射击要领,学习投掷手榴弹等。当时红军的物质条件极为艰苦,这所学校也就因陋就简地开办起来。学校专门设有“列宁室”,壁上贴有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列宁画像。在列宁室的中间,摆着一个很大的沙盘。教室也没有什么宽大正规的房间,都是普通的木房,一般是在坪院里讲课。学员听课,也就是坐在破旧的杂木凳上,各色各样,五花八门。那时,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没有纸张笔墨。讲课就只能是由教师讲授和学员们认真地进行心记和讨论座谈。有时也能领到从前线寄来的少量的纸、铅笔、墨和练习簿等战利品,要抄要写,大家都以大地当纸、木棍当笔,在地面泥沙上划来划去。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由于红四分校师生的努力,学校搞得生动活泼。学员除少数住在校本部外,大多数学员是编成连队在校外群众家里住宿。红校的老师基本上是一些20岁左右的红军干部。除红校的主要领导干部外,政治教员有李信,他是省军区的宣传部长,也兼任红校工作。还有李朴、陶汉章、方振生、刘品玉、戚德元等。省委书记任弼时既忙于省委的工作,有时也来讲课作形势报告。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政治部主任张平化负责。当时的政治课,讲的是《俄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也讲时事和政策方面的问题,还讲《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列主义等。在军事理论课方面,主要是讲《战术概则》以及战略战术问题,这也是高级班学员应学习的主要课程。在文化生活上,红校的教员和学员团结活泼,经常教唱革命歌曲,如《国际歌》、《当兵就要当红军》、《暴动歌》、《十送红军》、《农友歌》等等。1935年4月上旬,陈家河、板栗园战役后,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四分校由永顺县塔卧迁到桑植县城澧源书院(今桑植一中校址内)和伪县长王兴仁家里,并改名为红军大学。
红四分校旧址位于塔卧镇中心,原是雷家新屋,为四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周围砌有封火墙,青石板天井,面积1600平方米,正屋坐东朝西。旧址正面墙上保存有当年蹇先佛所书的红军标语“提高战术素养,巩固思想一致”。
塔卧红军第四分校旧址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和万坪镇。
1934年12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军区迁到塔卧后,在塔卧涂家台办起了临时修械厂,厂长是当时能造步枪的铁匠马立盛,政治指导员曾陆生,经理田端武,管理员周锡鹏,工人来自红军和当地的铁匠、木匠,共50多人。
1935年春,红二、六军团从慈利缴获敌保安团兵工厂的两台车床和一些原材料,俘获 40多名兵工人员,连同涂家台修械厂迁到龙家寨多士坪,扩充为兵工厂,共380多人,厂内设有红炉、翻砂、修理、木工等车间,主要生产刺刀、火药、子弹、炸弹、手榴弹和枪支零件,修理和组装一些枪支。厂里还有负责保卫的警卫连,共50多人,连长朱曹文。工厂原材料的来源,一是缴获战利品;二是收购破铜废铁;三是发动学生、儿童收捡弹壳;四是设法从白区采购。1935年1月至4月,约生产刺刀450把,子弹22500发,修理长短枪2700支。工厂都是以产品直接支付的方式向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需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政上的军费支出,间接增加了财政收入,直接地支援了革命战争。1935年4月,红二、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兵工厂随军迁到桑植五里桥的尚家坪和龙山茨岩塘的半寨坪。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Ky:PAGE}
龙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蒋家大屋)
龙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蒋家大屋)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兴隆街乡新寨坪村蒋家大屋。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震惊了国民党统治集团。1935年1月,蒋介石调集10多万兵力,分六路纵队,对我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妄图一举将红二、六军团消灭在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之间狭小区域内。3月中旬,李觉部向永顺县石堤西推进;郭汝栋部经大庸向西推进,欲进击塔卧;陈耀汉部进击桑植;陶广部北犯永顺;张振汉部进击龙山茨岩塘,欲东向塔卧;徐源泉部由鄂西进击龙山茨岩塘,情况十分危急。3月21日,红军在大庸和永顺交界的后坪战斗中失利。红二、六军团的行动完全陷入了消极被动防御的局面。4月初,各路敌军已逼进湘鄂川黔省委所在地永顺塔卧。4月12日,为保存实力,省委及军委分会决定有序地撤离塔卧。4月13日,红二、六军团与敌陈耀汉部在桑植陈家河遭遇。14日,红军取得陈家河大捷。15日,取得桃子溪大捷。17日,进迁龙山兴隆街蒋家大屋。4月19日,贺龙、任弼时在此主持召开了省委、省革委、军分会联席会议。会上集中学习遵义会议精神。省委、军分会决定:一、坚决执行遵义会议的总方针,及时组织战略反攻,抓住战机,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二、抓紧进行以龙山为中心的苏区政权建设、武装建设,开展土地革命,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充分发挥游击战的威力,打一场反“围剿”的人民战争。从此改变了红二、六军团被动局面,从此,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入了以龙山为中心的革命时期。
同年5月6日,湘鄂川黔边省委、省革委、省军区由龙山兴隆街迁往茨岩塘。
蒋家大屋坐东朝西,背靠阳雀坡,地势较高,就坡修台,台上修建屋宇,以利排水防潮。旧址始建于清末民初,为一纵两横木结构建筑,南北两侧系典型的土家族吊脚楼。旧址东西相距15.71米,南北相距30.57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占地面积760平方米。现保存状况良好。
龙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蒋家大屋)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龙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龙家大屋)
龙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龙家大屋)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茨岩村龙家湾。
1935年5月6日,为落实兴隆会议精神,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以及红二、六军团兵工厂、医院、供给部、红军学校等直属机构全部迁往龙山县茨岩塘,以茨岩塘为首府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走进了历史舞台。
在以茨岩塘为革命中心区期间,贺龙、任弼时等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影响深远的忠堡大捷、首善围歼战、招头寨战役、板栗园大捷、芭蕉坨大捷以及茨岩保卫战等数以百计的战役、战斗。特别是1935年5月9—10日在龙家大屋召开的茨岩会议为根据地革命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一是在全体官兵中贯彻落实遵义会议精神;二是制定了红军休整、扩红,建立地方党政群组织的政策和方针;三是根据中央“积极防御,决战胜利,且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的指示,制定了“一、暂时不渡长江,仍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省委立足茨岩塘;二、湘敌较强,取守势,鄂敌较弱,取攻势;三、出其不意,积极向鄂敌进攻,在反围剿中掌握主动权”的三条战略方针。在茨岩会议精神的指引下,红二、六军团革命活动涉及湘鄂川黔边21个县市,苏区群众达200万人。红军发展到6个师17个团2万多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革命进入全盛时期,吸引和牵制了湘鄂川黔四省大量的国民党兵力,有效地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1935年11月4日,省委、军委分会在桑植的刘家坪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主力转移,留下红18师掩护主力突围。12月8日,红18师完成了掩护任务,开始从茨岩塘突围。
龙家大屋始建于清末民初,三合院式布局,木结构穿斗梁架,一正两横,坐西北朝东南,呈凹形,土木结构,共13大间,32小间,西侧为厢房,东侧为吊脚楼。建筑面积790平方米,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装修及室内布局为典型的湘西土家族民居形式。现保存状况良好。
龙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龙家大屋)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姚家大屋)
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姚家大屋)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大堡山脚。
1935年4月12日,为避开国民党军六路纵队的合围,确保省委机关的安全,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以及军委分会从永顺塔卧转迁龙山兴隆街新寨坪蒋家大屋,随后于5月6日再度转迁龙山茨岩塘龙家大屋。红二、六军团直属机构红军兵工厂同随省委二度转迁后设在茨岩塘镇甘露村姚家大屋。
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时任厂长刘兴海,政治指导员易松林,下设财政、修理、翻砂、炸弹四科,各设科长、司务长1人。兵工厂的保卫工作由龙桑独立团担任,约1000余人。全厂共有人员300人左右。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原有工人,约150人左右。二为俘虏,约50人左右;三为招聘的本地铁匠、木匠,约100人左右。
兵工厂设红炉车间、翻砂车间、修枪车间、造手榴弹车间、木业车间。红炉车间有工人30人,分两个组,各设组长一人,由红军战士担任。负责生产刺刀,枪支零件(枪筒、枪柄);修枪车间80人左右,设三个组,负责配枪支零件,修烂枪;木业车间30人左右,设两个组,负责生产枪托和子弹箱;翻砂车间40余人,设两个组,负责制造步枪、机枪、盒子枪子弹、手榴弹外壳并负责上药、装引线以及制造各种子弹和手榴弹。原料采用铁、铜、钢、锡。用木炭和木柴做燃料。兵工厂有两台车床,绝大部分靠手工作业。当时,兵工厂制造修理了大批红军急需的武器弹药,为红二、六军团战胜国民党军提供了后勤保障。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后,兵工厂停办。
兵工厂旧址背靠大堡山,房屋为木结构四合院,坐南朝北,一正三横,东西厢房配有吊脚楼,西南角和东北角原为石朝门。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现保存状况较好。
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杨家大屋)
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杨家大屋)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凉水村杨家寨。
1935年4月12日,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委员会以及军委分会从永顺塔卧转迁龙山兴隆街新寨坪蒋家大屋,随后于5月6日再度转迁龙山茨岩塘龙家湾龙家大屋。红二、六军团直属机构红军医院也随着省委二度转迁,最后设在茨岩塘凉水村杨家寨的杨家大屋。
红军医院分门诊、住院、中草药加工几个部门,负责人段利权,有工作人员100余人,伤员800多人。伤病员来自龙山、永顺、桑植、宣恩、咸丰、来凤前线负伤的战士。
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经常到医院看望病人。凉水村和近靠红军医院的半寨村的农户家家都设有病床,情况紧急时,伤员就往红军医院后山的大山洞转移。
红军医院由于国民党兵的封锁,药物奇缺,治伤医病主要靠中草药。伤病员看门诊,时在病房,时在坪坝,时在战场,情况紧时在医院后大山洞。
红军医院职工、伤病员生活极其艰苦,常用菜为萝卜、白菜、酸菜汤,没菜时就一个辣椒一餐饭。职工工作非常艰苦,每天工作达15个小时。红军医院在茨岩塘的日子里,共治愈轻伤500多人,重伤60多人,为红二、六军团保存了大量富有经验的红军战士。
1935年12月,红军医院随红六军团第18师撤离茨岩塘。
杨家大屋坐南朝北,木质结构,一正两横,共18小间。建筑面积576平方米,东厢房配有吊脚楼,正房设管理处,西厢房设病房,东厢房吊脚楼设医疗室。
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杨家大屋)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方汉英烈士墓
方汉英烈士墓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茨岩村东南的骡子堡上。
方汉英,又名方献宇,江西萍乡人。出生于1912年。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6月,接受党的派遣,来到龙山县茨岩塘,任龙山县县委书记。
方汉英是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来到茨岩塘后,为了便于接近群众,脱掉中山装,头包青帕,身穿布扣对胸蓝便衣,脚穿水草鞋,扮成土家后生,这样很快就和当地群众熟悉起来。
方汉英工作艰苦深入,经常到区、乡苏维埃政府和贫苦农民当中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及时指导打土豪、分田地、建设苏维埃政权斗争。经常从半寨、新场坳、包谷坪等地检查工作,回到县委驻地已是深更半夜。
方汉英与群众同甘共苦,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当时青黄不接,他和战友们一样,一天喝两顿稀饭。群众爱戴他,给他送来鸡蛋、面条,他都一一转送给伤员。而群众有困难,他却千方百计设法解决。岩板溪的郭家瑞到桑植红军学校学习去了,家里剩下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弟妹,一无粮食,二无被盖,生活十分艰苦。方书记亲自给他家送去两斗包谷、一床棉被。贫农吴纪元参加了游击,方书记送去稻谷和蚊帐。扁担铺的一个董姓孤贫老妇,生活已陷入绝境,拿着棕绳准备上吊,方书记把五块银元送到她面前。她睁开眼,放下棕绳,双膝跪下:“大哥,你、你是谁?”方汉英双手扶起老大娘:“你这样做要折杀我了,我姓方,是共产党的干部!”
方汉英为群众排忧解难,但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却坚决处置。少先队员周耀林将没收地主的一把柴刀拿回自己家里,方汉英严肃地批评了他,责令其当众检讨,退回赃物。县苏维埃干部藤久龙道德败坏,奸污民女,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方汉英为了严肃政纪,纯洁组织,坚决处决了藤久龙,伸张了正义。
方汉英受到苏区人民的爱戴,却也遭到敌人的刻骨仇恨。伪装革命的县苏维埃主席米尔莫,秘密招收田和儿等一批乡丁混进苏维埃政府,充当警卫战士,他们暗中勾结地主武装,伺机破坏苏维埃红色政权。1935年10月上旬的一天,方汉英白天劳累了一整天,晚上又伏案工作到深夜,倒在床上便睡着了,田和儿等几个乡丁手持大刀、梭镖,撬开房门,刺杀方汉英。方汉英身负重伤,挣扎着和敌人搏斗,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后葬在县委机关(杨孝林家)前院。10月红军北上,墓被敌挖,棺材被烧。
1952年中央南方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来此访问,筑墓茨岩塘街头,以示纪念。1974年整修,迁往后街骡子堡山上。墓占地24平方米,高8米。下座宽2.5米,高2.5米,碑呈梯形,高5.5米。
方汉英烈士墓于1979年3月被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湘西自治州委公布为湘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山县烈士陵园
龙山县烈士陵园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城北路56号。
为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后人,龙山县革命委员会于1976年6月批准修建龙山县烈士陵园。同年,动工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1983年,烈士陵园竣工,坐落于龙山县民安镇城北路北端的亭寺堡上,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打龙山县城的炮兵阵地,也是目前湘鄂渝边区最大的烈士陵园,共占地60余亩。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亭、烈士墓各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高24米,碑基长宽各29米,其占地2668平方米,选用材质优良的青条石垒砌而成,由碑基两层碑台、碑身、碑顶组成。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纪念碑东面100米处,亭内有三方革命烈士纪念碑文,详细记载在龙山牺牲的革命烈士生平事迹。烈士墓位于纪念亭东边下方,是1935年在围攻龙山牺牲的、时任红二军团第6师参谋长向国登烈士之墓,龙山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所立,墓文由廖汉生题书。
龙山县烈士陵园于1988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第一批列入省十八座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