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副编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20 14:36:11苏仙岭屈将室——张学良囚禁地旧址
苏仙岭屈将室——张学良囚禁地旧址位于郴州市苏仙岭风景区顶峰苏仙庵东北角。
1936年12月,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打破了蒋介石集团“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计划。蒋介石恼羞成怒,随即将张学良囚禁。南京沦陷后,张学良将军也由南京先后迁禁于溪口、黄山、萍乡等地。1938年1月被转移囚禁在郴州苏仙岭的苏仙阉。1938年春天,转移至沅陵软禁。
屈将室共有房舍三间,南一北二呈品字形布局,砖木结构,青砖粉壁,占地约60平方米。门前有楹联一副:请战有功当年临潼以兵谏,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囚。北间房是张学良囚居时用的宁波式柱床、书桌、靠椅、灯具等生活用品和他题写于此室墙壁的“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拓片条幅。西间房设张学良生平事迹史料陈列,实物保存完整。屈将室迄今存在72年,它见证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推动者张学良的爱国情怀和坎坷遭遇,记录了蒋介石消极抗战的历史,从侧面反映了日寇打通大陆交通线前的郴州社会历史,在郴州抗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仙岭屈将室——张学良囚禁地旧址于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8月被郴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郴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凤凰寺——张学良囚禁地旧址
凤凰寺——张学良囚禁地旧址位于怀化市沅陵县城东沅水南岸凤凰山森林公园内。
1938年10月,因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而被蒋介石囚禁的张学良将军,被秘密从郴州苏仙岭辗转押送到沅陵,幽禁于凤凰山凤凰寺内,直到翌年12月转押贵州修文。山上遗留有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曾活动过的放生池、钓鱼台、网球场、防空洞、船亭子等场所和实物,寺内建有张学良将军陈列馆,收藏了张学良将军一生中珍贵的照片和用过的文物。张学良将军在囚禁他的居室送子殿有题壁诗《自感遗憾作》一首:“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鬃发渐渐老,惟有春风今又还。”并令人在其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石壁上刻下“复仇”二字。吸引了众多仁人志士、海内外游客,寻少帅足迹,游凤凰名山。
为纪念张学良将军爱国赤诚,1981年沅陵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古寺进行维修,内置张学良将军塑像。恢复原有建筑物——船形亭、水池。1988年,凤凰山园林利用凤凰寺的古建筑建立起了张学良将军陈列馆,开辟有四个陈列室。整个陈列内容充分再现了张学良将军忧国忧民和威武不屈的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
凤凰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崇祯七年(1634)重修,清康熙七年(1668)维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建“一天门”,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古寺,在观音堂左修精舍三间。由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送子殿、弥陀阁、观音堂、玉皇楼等古建筑构成,占地2000平方米。
凤凰寺所在地凤凰山森林公园于2002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唐生智故居(树德山庄)
唐生智故居位于永州市东安县芦洪市镇赵家井村。
唐生智(1889-1970),字孟潇,湖南东安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4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法战争,历任湘军团长、旅长、师长。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第4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主席等职。1929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第5路军总指挥。1930年趁蒋桂战争复出,组织“护党救国军”,任总司令。1931年5月宁粤对立期间任广州军事委员会兼军事参议院院长。1934年12月兼任国民党训练总监部总监。1935年4月,被任命为陆军一级上将。抗战爆发后,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以后长期闲居湖南,曾在家乡东安创办“耀祥书院”,研究佛学、哲学、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及古典文学。1949年在湖南组织“和平自救”运动,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湖南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第三届常务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1970年4月在长沙病逝。
1938年至1949年唐生智回乡居住期间,树德山庄成为革命活动的联络地点。1949年5月,中共湖南省工委派刘寿祺和张凡从长沙来树德山庄与唐生智商谈争取湖南和平解放事宜,转达了省工委书记周里给唐生智的书信。不久,唐生智即赴长沙组织了湖南人民自救会,后又回到树德山庄组织指挥旧部进行迎接湖南和平解放的军事活动,以配合长沙程潜、陈明仁的起义。8月4日,程潜、陈明仁起义,唐生智在东安率106人通电响应。12月唐生智随中共湖南省委派出迎接的代表赴长沙,离开树德山庄。
树德山庄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总占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体规划基本在一个长方形的区域内,坐东朝西,四周用檐墙围护。门楼、主楼、贵宾楼是山庄的三座主体建筑,鼎足而立。门楼全为中式建筑,但屋顶不出檐,四面落水。主人把园林建筑的格式布局融于民居内,如廊回曲折,随屋而转,有园林建筑曲径通幽的美感,前院天井内名木茂盛浓荫,后院花园花草扶苏,使山庄更显得优雅、秀美,打破了当地民居格局的传统,开创了当地居民独特的建筑格式。另外,山庄有一个突出的吸引人的特点是,中轴线上的三个主要大门与南北方向的墙体存在一个夹角,角度不等。
唐生智故居(树德山庄)于1991年被东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东安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8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唐群英故居
唐群英故居位于衡阳市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
故居南靠南岳天柱峰,北望双峰荷叶镇。接S314省道后,距县城42公里。掩映在一片竹山林海之中。唐群英墓位于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一处山坡上。地势平缓,竹山林海,风景宜人。
唐群英,女,1871年出生,湖南省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人。1891年,嫁与湘乡(今双峰县)荷叶塘曾传纲为妻,夫逝女夭后,归衡山新桥娘家,终身不再嫁,较长时间住在这栋故居里。
唐群英是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是孙中山先生的积极追随者,曾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倡导男女平权,晚年致力于兴学办报,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称赞她为“巾帼英雄”,并授予其二等嘉禾勋章。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赞扬她为“一代女魂”。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邓颖超称她为“很知名”的一位女性。她是中华八大女杰之一,是世界100位杰出女性之一。
唐群英故居原名“三吉堂”,是新桥镇黄泥町方圆几十里相当著名、相当豪华的一栋大宅第。这是她当武官、被清朝政府授予振威将军的父亲荣归故里后精心建造的。
随着时间的推延,朝代的变迁,这栋当年相当豪华的著名宅第,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而逐渐凋零和衰败。至1980年,有的倒塌,有的拆除,仅仅留下“是吾家”三间书屋。
1991年,唐群英诞生120周年之际,中共衡山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她修缮了坟墓,并开始考虑修缮和开发利用其故居。
2001年,县委、县政府在省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唐群英故居按照修旧复旧的原则进行了修缮,除对门楼、庭院、“是吾家”书屋修旧如旧外,还新开辟了唐群英纪念园、唐群英事迹陈列馆、唐群英诗碑廊,整座建筑既保留了过去的古香古色,又赋予了新的文化品位,成为一栋典型的湘南民居建筑。
唐群英墓地,初时因其积蓄用于女子学校,仅黄土一抔,连一块墓碑也没有。
1991年,在唐群英诞生120周年纪念之际,中共衡山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其修筑了墓庐,墓为水泥披缝青石墓围,汉白玉墓碑,书页朝下形状水泥封堆,拜堂宽敞,侧竖衡山县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和说明。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该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唐群英故居附属文物点对外开放。
唐群英故居于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湖南省妇女“四有”教育基地;2010年5月被衡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齐白石纪念馆
齐白石纪念馆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大湖路边。
齐白石(1986-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号白石。早年曾为雕花木工。1888年起兼作画,并交结当地文人,学习诗文、篆刻、书法。1917年迁居北京,以治印、卖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9月在北京病逝。
齐白石纪念馆是经中宣部批准建设,馆内收藏了齐白石各个时期的书画作品、早期木刻雕花作品(国内仅存)数十件,白石后人及弟子的精品力作近百件,全国各书画名家作品近千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2002年,湘潭市委、市政府在规划兴建齐白石文化艺术中心的同时,对齐白石纪念馆进行了改造扩建。外墙以青灰与白色为主,在墙面上、下部彩灰色条带装饰,整个外墙像展开的画廊,并在入口的外墙中部以青砖雕为装饰,使整个建筑富有民间色彩、风格简朴,体现了地方特色。而且整个纪念馆通过“木”的质朴来反映白石老人的淳朴、自然的品性;具有传统的地方建筑风格的木构架表达出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庭园连廊的木构架的连续使用产生韵律美,和绿色庭园相呼应。同时,其内部展览中心新开辟有序厅、齐白石生平陈列厅、齐白石珍品鉴赏厅、字画交易厅、白石后人弟子展馆和全国名家字画展馆等。通过声、光、电等现代设施的运用,让游客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观赏展品,更好地体现出艺术品欣赏价值。齐白石生平陈列以自传的形式,分七个部分向游客生动、真实地展示齐白石由一个民间木匠到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的艺术旅程以及爱祖国、爱和平的崇高精神。在齐白石珍品鉴赏厅,游客们便可观赏到齐白石的《事事清白》、《多子多寿图》、《彩墨海棠图》等原作;白石后人弟子展馆则展出崔子范、娄师白等白石老人的弟子及后人的代表作;全国名家字画展馆让游客欣赏到如刘大为、杨力舟、陈白一等名家的书画作品。研究中心以齐白石研究会和齐白石研究馆艺术委员会为基本组织形式,对齐白石艺术的背景、地位、影响、风格、品质、精神等方面进行社会研究和学术研究;创作中心则组织白石后人、弟子、秉承白石艺术的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创作大量齐派风格的艺术作品。同时,培训中心通过举办白石艺术培训学习,对青少年进行书法、美术培训,与市文化馆开办的钢琴、舞蹈、音乐等各类培训相互配合,为国家培养艺术后备人才。
与齐白石纪念馆融为一体的白石公园是一个人文主题公园,公园里面伫立着6尊由小而大、形态各异的齐白石不同时期的雕塑。现以齐白石纪念馆为核心,包含市文化馆、白石公园、白石广场,构成风格协调的集纪念、展览、研究、创作培训和文化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的大型文化景区。
齐白石纪念馆于1994年9月被湘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3月被湘潭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湘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冈中山堂——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
武冈中山堂——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位于邵阳市武冈市二中校内,紧临法相岩公园。
武冈中山堂是1943年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它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系砖木结构单檐庑殿顶建筑,由正厅、左右厢房、花园等组成,正厅上方有“中山堂”石刻匾额。
1924年5月,在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1929年建立武汉分校。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武汉分校奉命迁来武冈,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在黄埔系列中被誉为“第三大军事学府”。第一任校主任李明灏,毕业于日本军士官学校,与彭德怀、陈赓、左权等中共党员交情甚笃,是国民党军队中的抗日爱国将领。二分校在武冈办学7年,先后招收第14期至第19期学生,共6期10个总队(团级),培养近10000名初级军官,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将士为保卫中华民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它既是培养抗战军事干部的摇篮,又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日的历史见证。
武冈中山堂——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Ky:PAGE}
南岳何公馆——抗战军事会议蒋宋官邸旧址
南岳何公馆——抗战军事会议蒋宋官邸旧址位于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延寿村4组。
何公馆为何键于1933年而建的私人别墅,1932-1936年,他在南岳山下苗圃和磨镜台两处营建了自己的别墅,磨镜台的别墅被称为“何公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从1938年至1944 年先后4次在南岳圣经学校举行了4次军事会议,期间蒋介石夫妇曾住在“何公馆”,因而又被称为“蒋宋官邸”。
磨镜台位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掷钵峰下,何键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期间,在此专门修建了一座双层楼房作为消夏别墅。1938年秋,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还特地在屋后修筑了坚固的混凝土防空洞。该别墅早为蒋介石夫妇在南岳之旅中所青睐。在蒋介石筹备第一次军事会时,日军于1938年11月9日上午派出飞机窜入南岳上空投弹扫射,由于磨镜台地处群峰耸立的峡谷地带,半山亭又部署高射炮向敌机开火,蒋介石和与会官员虽闻警报声阵阵刺耳,却在何键修造的地下防空洞内安然无恙。
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蒋介石主持的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在圣经学校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抗战初期的防御阶段结束,向第二期抗战的相持阶段转变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也是国民政府军委会改组以后,在中国战场举行的第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军事会议。11月5日,蒋介石在磨镜台的何键别墅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的预备会。出席会议的有军委会各部、会、厅首要何应钦、徐永昌、白崇禧、陈诚、俞飞鹏、钱大钧、张群、贺耀祖以及陈布雷、戴笠和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等,周恩来、郭沫若也于8日从长沙前来参加会议。
1943年2月8日,受蒋介石之托出访北美宣传中国抗战的宋美龄,出席了美国国会为其举办的专题演讲。她以中国“第一夫人”的身份,走上美国国会的讲坛,用流利而充满激情的英语发表了《战争与和平》的即席演说。在演讲最后,宋美龄画龙点睛地以磨镜台的传说故事结束自己的演讲。演讲结束,全体美国议员都为宋美龄的真情所感动,议员们全体起立鼓掌。磨镜台的古老传说也随着宋美龄的精彩演讲而蜚声海内外。
南岳何公馆——抗战军事会议蒋宋官邸旧址于2010年5月被衡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湘潭市雨湖区沿江东路北段与城正街南端之学坪,原文庙奎星门外学坪中。
学坪,过去是湘潭民众集会的地方。1938年7月7日,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湘潭各界人士为纪念浴血奋战的抗日阵亡将士,在学坪公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当时的碑名由湘潭名宦黎丹(1873-1938)题写。“忠贞永式”的奠基礼碑由原陆军中将、步兵学校教育长王俊书丹。1944年湘潭沦陷后,这座纪念碑遭到日军毁坏。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界人士对纪念碑进行修复。1985年,原碑再度拆除重建。重建后的纪念碑,耸立在花岗石台基之上。台基高0.65 米,边长6米,正方形,台基四周绕以石栏,栏高0.8米。栏内栽花植草。碑身立于台基正中,高9.18米,呈方锥形,上宽0.6米,下宽1.2米。碑座四侧为石纹,碑、栏、阶均为花岗岩质地,青灰色。碑身改用花岗石贴面。四面均用原书正楷镌刻“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九个大字。整个建筑庄严、肃穆。
湘潭籍著名艺术大师齐白石为该碑题词《题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二首:(一)一夜狼烟起朔方,卢沟晓月顿悲凉。拼将血肉驱倭寇,勇荷戈矛赴战场。贯日丹心原耿耿,留名青史自堂堂。年年春满潭州曲,共向丰碑吊国殇。(二)磨刀抗日战前方,壮士不还为国殇。万里沙场凝碧血,千秋浩气放豪光。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于1982年9月被湘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湘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麓山忠烈祠
麓山忠烈祠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赫石坡,今湖南师范大学校区内。
忠烈祠原是纪念岳飞的岳王庙。抗战时期,湖南作为抗战主要战场,先后有近10万民众参加抗日游击队和自卫队,有100万民众直接支援守军作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中,30多万将士献出了生命。国民政府第10集团军总指挥、第4路军总司令刘建绪为纪念和祭祀第4路军抗日阵亡将士于1939年进行改建,称为第4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第4路军系在1929年春蒋桂战争中产生的湖南地方部队。九一八事变后,第4路军将领联名通电请缨抗日,1936年8月,刘建绪奉命率第4路军第16师和第19师由湘西开赴前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撤销第4路军番号,将其所部改编为第10集团军,刘建绪为总司令。是年夏秋,第16师开赴浙江江山,10月中旬参加淞沪抗战,阻击日军进攻,完成任务受到嘉奖。1938年8月,第19师师长李觉率所部担任宁波镇海间杭州湾守备任务并扩编为第70军,9月下旬,全军驰援上海,所部经激战收复坝石桥阵地,随后在陆家堰、麦桥宅、孙家屯苦战20余日,屡挫日军,尤以第113团在狮子桥与敌反复争夺阵地7昼夜,最为激烈,团长秦庆武(浏阳人)身先士卒,与敌肉搏,壮烈牺牲,全团官兵1400多人幸存者无几,日军也伤亡3000多人。这支部队后转战昆山、富阳,到此,共伤亡团长以下官兵6000余人,占全体官兵的3/4,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评为上海会战中战绩最佳之师。1938年秋至1939年,中共长江局和中共湖南省委为李觉所部创办“70军战时步兵干部训练班”,培养了200多名干练的指战员,增强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此后,第70军又相继参加南昌会战、上高战役、长沙会战,均取得良好战绩。
忠烈祠建在长16米、宽19米、高60厘米的台基上,是一处四周立石柱设回廊的单体宫殿式建筑,坐西朝东,门向105度,砖木抬梁结构,面阔三间,歇山顶、卷棚,覆黄色琉璃瓦,整个建筑高15米、建筑面积304平方米,饰有麒麟山花、琉璃鳐吻、雕花雀替等,正门上方挂一块横木匾,上金书“麓山忠烈祠”,门外立有石狮一对。南墙外侧嵌有汉白玉制石碑两块,分别为“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记”、“重修麓山忠烈祠记”。
2004年,湖南师范大学出资对其重修。次年,在忠烈祠内设计、制作湖南抗战陈列展后正式对外开放。
麓山忠烈祠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忠烈祠所在的岳麓山于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岳忠烈祠
南岳忠烈祠位于衡阳市南岳衡山香炉峰下。
南岳忠烈祠由祠宇和墓地两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180 亩。祠宇部分中轴线上的五大建筑依山而建,气势宏伟;主体建筑礼堂大厅中央,“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座碑,肃穆庄严,整个祠宇建筑施工精良,尤其是五颗炮弹造型的纪念碑,可谓匠心独具。墓地则分布在四周山峦的青松翠柏掩映之中。
1938年11月20日,由蒋介石亲自主持的军事会议,会议决定应尽快修建忠烈祠和烈士公墓,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英灵,安葬抗日阵亡将士忠骸。会议期间,蒋介石指示陈诚和薛岳两位将军,选择合适地基,为阵亡将士修建祠墓。随后国民政府在1939年9月出台了两个文件,一是《抗战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牌坊办法大纲》,二是《忠烈祠设立及保管办法》。根据这两个文件,由湖南省和第九战区牵头负责在南岳建造大型抗战纪念陵园也就拉开了序幕。
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第六和第九两大战区在长沙举行了为期七天的检讨会议。会上,《建设南岳忠烈祠及烈士公墓》议案交大会审查并获得通过。随后即成立了“湖南省建筑南岳忠烈祠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下设“建设南岳忠烈祠工程处”。筹委会几度到南岳实地勘察,最后确定在香炉峰下的罗家湾一带作为建造祠墓地址。因整个工程所需经费巨大,加之又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筹委会决定工程分两期进行。1940年7月10日,南岳忠烈祠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41年10月底,按计划完成了牌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建设工程。第二期工程随即在1941年11月初开工,直到1943年6月底,礼堂、阶栏、广场、石阶全部完成。从南岳第一次军事会议动议开始,到1943年7月落成,历时5年完成。
在1943年7月7号,正值抗日战争6周年,南岳忠烈祠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蒋介 石虽因故未能参加落成典礼,但他亲笔题写的“忠烈祠”匾牌和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纪念堂”匾牌,悬挂在礼堂和纪念堂建筑中央。当天,有著名的抗日名将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等人入祠。薛岳还郑重宣布“抗战以来,各忠烈将士,即日入祠,岁时奉祀”。
在南岳忠烈祠祠宇部分落成前后,四周山头上陆续建成一批烈士墓葬。集体公墓有国民党74军、53军、14军、37军60师、140师、54师、19师一共7座;个人墓葬有郑作民中将、彭士量中将、孙明瑾中将、章亮基中将、罗启疆少将、杨幸之少将、廖龄奇少将,陈石经少将等多名校尉官墓葬共计13座。
在筹建忠烈祠前期的1938年上半年,打响抗战第一枪的29军军长宋哲元在南岳养病期间,为在保卫平津战斗中壮烈牺牲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陆军132师师长赵登禹两上将在南岳麻古桥上方修建了双忠亭。宋哲元亲自撰写碑铭,并请冯玉祥将军题写了“双忠亭”亭额。在筹建南岳忠烈祠期间,筹委会还在现延寿村五组粑粑岭上方建造了建筑面积201平米的“四合堂”(忠烈祠建设工程指挥部旧址)。另1948年8月,湖南省主席王东原为纪念抗战胜利,特在南岳庙北门登山公路入口处建设了花岗岩石质的大型胜利坊,并为其题写坊额,撰写坊联。联曰“七二峰会召群英,胜算先操中流砥柱;五大洲盟联友国,狂澜竞挽世界和平。”此3处亦可视为忠烈祠的附属建筑,它们是见证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重要革命遗址。
南岳忠烈祠于198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荷塘抗日阵亡将士墓
荷塘抗日阵亡将士墓位于株洲市荷塘区新华东路1107号留芳园公园内。
1941年9月7日,日军以骑兵为先导,从浏阳方向分两路袭击株洲,国民党暂编第6师一部在荷塘铺一带英勇抵抗,由于指挥官思想麻痹,带领刚招募来的且未经训练的新兵仓促应战,1000多名官兵阵亡。当时荷塘铺一带到处尸首横陈,其景惨不忍睹。当地绅士、百姓出于对抗敌英烈壮举的敬佩和慰藉为国捐躯的英魂,自动捐资捐物,组织人员收尸合葬,坟前立的麻石碑上阴刻楷书:“抗敌阵亡将士墓,此土忠烈,中华民国三十年冬本乡士民公立”。
1986年,为纪念抗日英烈,株洲市委、市政府在这里修建了占地面积32亩的“留芳园”公园(又名“流芳公园”),对原来的英烈墓地进行了整修,将原三合土堆改用水泥铺筑,墓的四周用铁链环绕。2003年对其进行改扩建,墓碑仍采用原碑,但新增了碑帽和碑座。墓的直径增至6米,四周植以高大苍翠的龙柏,显得庄严而凝重。
荷塘抗日阵亡将士墓于1995年5月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有荷塘抗日阵亡将士墓的株洲流芳公园于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常德市城区人民路、青年路和建设路之间。
1943年的常德城保卫战历时15天,57师8000多官兵几乎全部牺牲于阵地上。日军也伤亡惨重,约近万具日寇的尸体倒在常德城内城外。仅日方资料记载,就有4名联队长以上高级军官和5个大队长、4个中队长死于此役。57师爱国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赢得的15天时间,为各路援军争得了宝贵的战机,得以形成对常德城的反包围,迫使日寇在常德城只呆了不到7天,连尸体都未及烧完,就仓皇北逃,最后跑到长江以北才惊魂初定。
1944年,常德会战结束后,由常德县政府配合74军留守处,在常德城收敛了阵亡于城内的千余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遗骸,在当时以一个重磅炸弹坑为基础,修建了士兵合冢,又将在城区周边阵亡的将校级军官遗骸集中,修建了将校墓,建了纪念碑,两座纪念亭、纪念牌坊,但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将校墓和阵亡士兵公墓已毁,现由湖南文理学院阮先教授撰写的《陆军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墓志铭》替代,纪念碑正面上有“陆军七十四军五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还有于右任、戴传贤、居正、孙科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题词。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1月被常德市委宣传部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湘西会战纪念园)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位于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肇山村。
1945年4月中旬,日军侵入龙潭,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打响了。在龙潭弓形山上,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打败了日军的进攻,粉碎了日军企图夺战芷江机场的军事目的。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国民政府拨款、乡民捐款,由作战部队施工修建了陵园。它是我国最早修建的标志着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地纪念设施。“文革”时期大部建筑被毁。
1991年溆浦县首届中学生“学革命先辈、爱祖国文物”夏令营到龙潭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向社会发起复修陵园的倡议。秉着恢复原状的原则,一期复修工程于1992年4月17日奠基动工,次年4月竣工,现占地面积8318平方米(不含主体建筑以外保护范围面积)。
陵园依山而建。以宽敞的林荫石级路为主轴,依次将陵园大门、浩气门、警钟壁、纪念塔、碑墙、千秋亭、英烈墓等缀连为一体,雄伟壮观,风景秀丽。1993年12月成立“溆浦县龙潭弓形山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所”。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于1989年8月被溆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被怀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墓
国民党陆军73军抗战阵亡将士墓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东侧的赫石坡山腰。
73军抗战阵亡将士墓系于1946年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73军在与日寇进行的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长衡战役中英勇捐躯的将士而建。73军为国民革命军的抗日主力部队。抗日战争期间三次长沙会战,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第73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该军所属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77师、193师、50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1946年春,最后一任军长韩俊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此。
墓区由公墓区和南、北两处纪念设施构成,形式完整,气势宏阔。公墓区位于正中,由忠义观、陵墓、纪念碑、石阶、墓庐等组成。纪念碑亦为墓碑,系墓区主体建筑,为花岗石构建,有祭台、坪地。碑基为正方形二级基座,上立长方石柱,方尖顶。正面东向,中刻楷书:“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墓”,两侧及碑阴所刻,分别为蒋介石及国民党高级将领题书:“精神不死”、“凛冽万古”、“浩气长存”等。基座四面分别为程潜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题书。纪念碑后为忠义观,即供奉73军阵亡将士骨灰之处。拱形石门,上嵌汉白玉石碑,阴刻“忠义观”三字,石门两侧刻对联:“忠昭大麓;义塞苍冥”。进门为一巷道,分置5室,均为拱形砖门,系该军司令部直属部队和所属第暂5、15、77、193师安放各该师阵亡将士骨灰之所。公墓以红色山岩建砌围墙,设南、北石门,门额分别题刻“蹈仁”、“履义”。
73军抗战阵亡将士墓于2006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所在地岳麓山于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Ky:PAGE}
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三军七十七师抗日阵亡纪念碑
国民党陆军第73军77师抗日阵亡纪念碑位于长沙市岳麓区赫石坡岳王亭后一山坡上。
1946年,为纪念在与日寇进行的三次长沙会战和常德保卫战、长衡战役中英勇捐躯的国民革命军73军77师将士而建,以示缅怀英烈,不忘国耻。
纪念碑坐北朝南,通高5.2米,占地面积4.2平方米,各部分均为花岗岩材质。碑分四层,一层为高出地面0.2米的正方形基座,北侧有中间高两边低的碑围,正面刻青天白日图案;二层高0.9米,平面呈方形,下部砌成坡状与基座相连,上部石棱突出呈半圆型;三层为边长0.7米的立方体,南北侧中部内凿0.1米,形成边长0.4米的平面,雕刻有花纹,东西两侧均以行书繁体竖刻数行文字;四层为高3.1米的方锥体,四面均以行书竖刻繁体文字,上施朱漆,南侧“陆军第七十三军七十七师抗日阵亡纪念碑”,“英雄百东侧战无余敌”,西侧“中华民国复兴碑”,北侧“浩气长存”。该纪念碑造型古朴端庄,威严凛然,令人肃然起敬。碑上刻字记叙了77师将士浴血抗战的历史。“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纪念碑遭到了严重破坏。
国民党陆军第73军77师抗日阵亡纪念碑所在地岳麓山于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衡阳抗战纪念城
衡阳抗战纪念城位于衡阳市雁峰区先锋路103号岳屏公园内。
1944年,长沙沦陷后,日军分三路南进,直指衡阳。1944年6月20日,日军下达进攻衡阳的作战部署。同日,中国国民政府也向守备衡阳的陆军第10军下达了保卫衡阳的战斗部署。
6月22日,敌机首度轰炸衡阳城,湘江两岸市区均引起大火。晚8时,由株洲、渌口沿湘江东岸南下之敌68师团,进抵衡阳市东郊泉溪,我第10军190师568团第1营派在耒水东岸的少数警戒部队即与敌交火,衡阳抗日保卫战从此打响。
6月23日,敌第68师团欲从泉溪强渡耒水,被我守军击退;敌改绕耒水泉溪以南渡河登陆,被守军阻于五马归槽阵地。25日夜,敌攻占五马归槽和飞机场,守军596团反攻,夺回机场;次日,机场失守。28日,日军力图合围衡阳,发起了第一次总攻击。城南作为正面战场,战斗最为猛烈,敌我双方争夺张家山高地数日反复达20多次,阵地依然在我方手里。7月11日晨,日军发起第二次总攻击,向衡阳城垣倾泻大量炸弹、燃烧弹和毒气弹。日军付出极大的代价,也无法接近守军的核心阵地。经过多日的调兵遣将、调整部署的日军,于8月4日发动第三次总攻。以飞机大炮向核心阵地和市区狂轰滥炸,4个半师团的日军从南北西三面猛攻核心阵地。8月7日,敌机和炮兵继续进行轰炸、扫射和施放毒气,步兵则趁机楔入。守军靠空投粮草、弹药已相当困难,炮兵无炮弹御敌,改成步兵。守军经盛夏酷暑的激战未得休整,食物匾乏,营养不良,痢疾流行,医药奇缺,非战斗减员严重,守军的文书、军医、看护以及留城的百姓,都拿起武器同入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虎形巢、接龙山、小西门、五桂岭、回雁峰、岳屏山守军血染征衣,赤地一片。最后,日军从防守薄弱的演武坪由北门攻入。8月8日拂晓,衡阳在守军弹尽援绝、无兵可用的绝境中城破陷敌。
衡阳保卫战历时48天。日军总兵力约10万人,被歼日军1.9万多人,杀伤日军近3万余人。守军总兵力约1.8万人,阵亡7600余人、受伤约9000人,最后仅存1200余人。衡阳人民抢挖工事,运送弹药,牺牲3174人。千年古城夷为平地,抗日将士和衡阳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日军在此战中残忍地使用了芥子气和路易氏气混合毒气弹。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后期一次最大的战斗,也是抗战八年中,作战时间最长、中日双方伤亡官兵人数均最多的城寨争夺战,其战事之惨烈为中国抗日战役所仅见。
1946年12月18日,中国政府批准衡阳建为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1947年8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衡阳牺牲的二万余名将士,蒋介石手书“衡阳抗战纪念城”七字,1948年4月在岳屏公园山顶矗立“衡阳抗战纪念城”碑,该碑高18.16米,八方盨弥基座,花岗岩结构。
1947年修建的“衡阳抗战牌坊”、“衡阳抗战纪念城”碑保存完好。
2007年9月18日,衡阳市人民政府在岳屏之巅又修建了衡阳抗战纪念堂。纪念堂内,衡阳保卫战军民团结抗击日寇的人物群雕塑像摆设在大堂正中央;设置于纪念堂四周的玻璃柜台内,陈列有张家山挖掘出土的当年鏖战遗存下来的残损军用水壶;当年衡阳保卫战的战场报道报摘复印件,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衡阳抗战的悲壮惨烈。数位美术家联袂创作的《衡阳保卫战》巨幅画作,大手笔描绘的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浩大场景。纪念堂内还展出了台北女子大学一位教授寄送的衡阳保卫战相关的部分珍贵史料。模拟当年衡阳抗战的地型沙盘,能让游人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年衡阳保卫战交战双方对垒的详细作战情况。同年12月,在岳屏山巅又安放了高6.1米、重达11吨衡阳保卫战铸铜人物群雕塑像。
衡阳抗战纪念城于1991年5月被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 月被衡阳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被衡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芷江抗战受降纪念坊
芷江抗战受降纪念坊位于怀化市芷江县城东七里桥的受降纪念馆内。
1945年8月,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了最后的胜利。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奉其司令冈村宁次派遣,飞抵芷江请降。下午4时,在芷江七里桥磨溪口原中国空军第五大队营房举行了受降仪式,今井武夫当即献交了在华日军分布图,签领了令日军缴械投降的备忘录,接受了中国政府令其投降的各项指令。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向盟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4日,芷江县各界降重集会庆祝抗战胜利。
为纪念“芷江受降”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1946年由当时的湖南省政府提出,修建芷江受降城,在受降地点建受降公园,并绘制了受降公园设计图。湖南省政府设立了城乡兴建委员会,主管战毁城市恢复、纪念地建设。但此后由于内战的发生而不了了之,用于修建受降公园的拨款到芷江后所剩无几,仅修建“受降纪念坊”一座。“受降纪念坊”位于举行受降典礼的会场前,为一“血”字造型四柱三拱门牌坊式建筑,通高8.5米,全宽10.64米,四立柱为边厚各1.16米的正方形,青砖砌就,水泥为衣。坊正面中间拱额为“受降纪念坊”名,背面正中拱额为青石镌刻215字铭文。正面坊名、背面坊名两侧均镌刻有当时军政要员的题词、题联。
“受降纪念坊”建成于1947年2月22日,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损毁。
1982年初,芷江人民拟修复受降纪念坊。1983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修。1983年11月,坊体施工破土开始,1985年8月落成,9月对外开放。
由于1985年修复的受降纪念坊主要依据老受降纪念坊局部正面照片修复,坊后题联、题额主要采用口碑资料恢复,未能全面准确反映其历史原貌。经过多方收集资料,并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2月,芷江在原址上予以改建受降纪念坊,同年8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此次改建的受降纪念坊朝向仍然面向东方,意味着日本国是从东向我国投降。整座受降纪念坊为典型的中西文化融合纪念性建筑,通高11.52米,宽13.37米,厚1.4米,建筑占地面积为320平方米,坊体四周建有体现民国时代特征的护栏。坊体正面刻有蒋中正、孙科、李宗仁等要员题词、题额,其中东拱额“布照神武”及“受降纪念坊”落款题名有待进一步考证。坊体背面刻有王东原、白崇禧等要员题词,东拱额“光照史绩”和西拱额“丕振天声”落款题名也有待进一步考证。背面“受降纪念坊记”碑刻有铭文223字,阐述日本投降的历史背景。
芷江抗战受降纪念坊作为芷江受降旧址标志性建筑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芷江抗战“受降堂”
芷江抗战“受降堂”位于怀化市芷江县城东七里桥的受降纪念馆内,受降纪念坊右侧100米处。
芷江抗战“受降堂”原系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第14中队的营房,建于1938年,是横条状黑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建筑占地面积1071.63平方米,由受降堂、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将军办公室旧址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室内桌、椅、沙发均属国家一、二级文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投降。1945年8月21日至23日,中日政府在此受降会场举行中国战区受降典礼。
8月21日下午3时,中方受降代表、列席代表、中外来宾、中外记者进入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中将萧毅肃作为全权代表,在受降堂上方的受降代表席坐下,他的右边坐着副参谋长冷欣、日文译员王武上校,左边是美轮船战司令部参谋长柏德诺准将。会议记录为陈桂华中校,英文译员是汪敬煦少校。列席会议的人员及中外记者共100余人。
下午3点40分,日本降使今井武夫、桥岛芳雄、前川国雄,在陈应庄、陈昭凯等引导下步入会场,在下首的投降代表席坐下,今井武夫居中。
下午4时,受降会议正式开始,今井武夫交出了在华兵力分布图,接受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发布的致冈村宁次中字第1号备忘录投降命令,并在《受降证》上签字。萧毅肃还就南京设指挥所、空运部队接收南京、上海、北平以及中日双方进行电台联络等问题作出指令。4时50分,日本降使退出会场。下午5时,受降会谈结束。
1984年,在受降纪念坊复修的同时,为了再现受降时的历史场景,芷江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受降签字房”及征集整理文物。工作人员从“五四”搬迁与当时受降会场同样规格的原美军营房复修,中间按档案馆保存的受降仪式照片复原“受降堂”。会场中间悬挂孙中山像,横联“天下为公”,直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像下端中悬“总理遗嘱”,右边是“党员守则”,左边是“军人读训”。会场分为两部分,进门右首为受降处,左首则是列席会议的各界人士与记者。
芷江抗战“受降堂”是抗日胜利芷江受降旧址主体设施之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位于怀化市芷江县城东七里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芷江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中国政府在芷江举行震惊中外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史称“芷江受降”。为纪念“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947年国民政府在芷江修建“受降纪念坊”。1995年,在纪念抗战受降50年之际,又在受降纪念坊右后侧修建一栋两层楼式的纪念馆。其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金字塔式纪念性、牌楼式民族性、屋顶式地方性造型。整个展馆设有“日寇侵华,罪行累累”、“中国抗战,浴血疆场”、“芷江受降,载入史册”、“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四个主题展览。馆内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法陈列展出珍贵文物436件、资料照片625幅、二战时期兵器43件,被誉为“抗战胜利受降博览窗”。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点,中国侨联爱教基地。
衡阳保卫战纪念馆
衡阳保卫战纪念馆位于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蒸水大道南陆家新屋。
1944年衡阳保卫战期间,日军11军168师团所属黑濑联队一分队骑兵由雨母山方向进驻衡阳城郊新桥组,途经陆家新屋这幢古建筑时从西厢破门而入,继而占领了陆家新屋。居住期间,被奉命驰援衡阳解围的国民革命军62军的一个侦察排在侦察时发现,双方在此发生交火。至今南面的马头墙仍保留数10处当年留下的弹痕,右厢房马头墙上保留的一处最大的弹洞直径长达1米左右,这些历史遗迹都成为日寇侵华的重要历史依据。
陆家新屋,原名陆家祖屋。系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由受封的振威将军陆成祖建造,兴建历时6年才得以竣工落成。整个陆家新屋占地5亩,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东西长80米,南北进深33米,占地面积2640平方米,为二进四厢院落式格局。房屋整体为砖木结构,门前有口3亩大的水塘,所有的马头墙角均施有泥塑彩绘加以修饰而成。由正堂屋、四个横堂屋、一个大槽门、三个小槽门、天井、厢房、书房、绣楼、过亭组成,共有大小房屋33间。
陆家新屋先后遭受过几次重创。2003年元月,高新区管委会领导在视察工作时发现了这栋古宅,请示汇报后得到了文物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经专家论证后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资修缮,将其打造建设成为一个标志性的重要历史事件纪念馆。该建筑的修缮工作由湖南大学古建筑设计院负责实地堪察设计,并由省湖湘文物维修公司负责施工。
2005年5月,陆家新屋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多方努力,及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使得这幢古宅基本恢复其历史原貌,衡阳保卫战纪念馆——陆家新屋在同年1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
衡阳保卫战纪念馆——陆家新屋于2006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被衡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常德会战暨常德细菌战展馆
常德会战暨常德细菌战展馆位于常德市武陵大道南路144号常德市博物馆内。
1941年11月4日清晨5点左右,天空还是灰蒙蒙的,一架日本飞机,由东往西飞临上空盘旋飞行,并投下大量带有鼠疫细菌的谷、麦、豆、高粱和烂棉絮块、破布条。这些东西坠落在鸡鹅巷、关庙街、法院街、高山街,以及东门外五铺街、水府庙和远郊石门桥、镇德桥一带,其中尤以关庙街落下最多。五六天后,常德城里有大量染疫老鼠死去。第八天即有关庙街蔡铁匠之女蔡桃儿染病后36小时死亡。经红十字会队长(犹太人)和广德医院医师共同解剖、化验,确认为败血性鼠疫致死。此后城区又有600余人死于鼠疫。德山石门桥农村一带也先后有上百人死于此病。日寇及在常德犯下的这项罪行,给常德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恐惧。
中日常德会战,又称“常德保卫战”,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11月初至12月末。负责保卫常德城的国民党陆军第74军57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以八千之师,对付装备精良的四万之寇,孤军奋战15个昼夜,最后几乎全军阵亡,仅有80余人幸存,但给日军也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常德城郊丢下了上千具尸体,其战斗力大伤元气。师长余程万率部死守常德的战斗业绩,在我国抗日民族英雄的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05年8月,常德博物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常德会战62周年举办了这一大型展览,并长久展出。
展览共分为“二战风云变幻,常德黑云压城”、“会战空前惨烈、历史鲜血写成”、“烈士彪炳青史,国耻永志不忘”三部分,采用了200多幅图片、100多件实物;日军常德细菌战展览采用了1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33本研究专著、85份文字资料和23件实物。
常德会战暨常德细菌战展馆于2008年11月被常德市委宣传部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Ky:PAGE}
附 录
清塘“楼田惨案”遗址
清塘“楼田惨案”遗址位于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道山西南坡道岩内。
1944年9月12日至11月11日,1944年12月14日至1945年1月20日,日本侵略军两次进犯道县,先后盘踞95天,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日军在道县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
1944年12月,一群日本侵略军进犯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村民早已躲出村庄。日军四处搜寻,见两个小孩往后山上跑,便跟踪追去,发现俩小孩跑进一岩洞,岩洞(名叫“道岩”)内藏有许多人。日军不敢贸然进入,就向洞内喊话,洞内的难民谁也不敢出来。日军于上午10时左右,从村里找来干柴草、干辣椒和手摇风车,将柴草烧燃,放上干辣椒,然后用风车往岩洞内鼓风,熏烧岩洞。混合着辣椒味的浓烟,借着风势,趁着火势,迅速猛烈地灌入岩洞内。由于岩洞没有其他出口,躲藏在洞内的1000余难民一片混乱,哭喊叫骂声四起。这些难民中,有楼田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发疯的日军狂笑着拼命地往岩洞内灌浓烟,直到岩洞内没有声息传出为止。
这次惨案,共导致岩洞内576人被烟熏窒息死亡。在这576名被熏死的难民中,仅楼田村死绝12户,县城周家坊村(今属道县道江镇良田社区)死绝19户。然而,日军仍不放过楼田村民。次日清晨,躲避在外的百姓,刚一回村,即被日军包围,30多名日本兵强奸妇女47人(其中13人被强奸后自尽),掠走耕牛10余头、生猪40余头,鸡鸭300余只,烧毁民房10余座,抓走民夫13人(此后下落不明)。这就是骇人听闻的“楼田惨案”。20世纪中后期,道县人民政府对道岩进行了开发,道岩成了濂溪故里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
清塘“楼田惨案”遗址于2003年5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1995年8月被永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日军侵华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日军侵华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株洲市茶陵县洣江乡荣华村与思聪乡深塘村边界。
日军于1944年6月进犯茶陵。攻陷茶陵城后,日军在茶陵犯下滔天罪行。8月27日,大屠杀开始,至1945年2月26日日军撤离县城,为期近8个月,侵华日军在茶陵烧杀掳掠,奸淫妇女,近3000名群众惨遭杀害。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缅怀日军侵茶大屠杀死难同胞,教育青少年和干部群众,2004年9月,茶陵县人民政府在洣江乡荣华村与思聪乡深塘村边界东门塔500群众遇难地段修建了日军侵华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纪念碑碑高7.5米,四周环栏用汉白玉制作,用大理石制作了碑体。
日军侵华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于2005年7月被茶陵县委宣传部公布为茶陵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厂窖惨案纪念馆
厂窖惨案纪念馆位于益阳市南县厂窖镇农科村。
1943年5月9日至11日,侵华日军大举进犯江南,出动三千余日军,汽艇数十艘,飞机数十架,从水、陆、空合围南县厂窖垸,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三天时间里,屠杀我无辜同胞三万余人,烧毁房屋三千多间,船只二千五百余艘,强奸妇女两千多人,抢劫粮食、牲畜、衣物等不计其数。当时,厂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就是侵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制造的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第二大惨案——厂窖惨案,也是二战时期法西斯日平均杀人最多的惨案。厂窖惨案遗址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屠杀无辜百姓、犯下滔天罪行的重要罪证,也是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历史丰碑。为教育后人不忘国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984年起,南县县委、县政府在“厂窖惨案”遗址上建起了厂窖惨案纪念馆。2005年,厂窖惨案纪念馆被益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红色旅游景点。
2007年,南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着力保护、建设和利用好厂窖惨案遗址的重要决策,决定用两年的时间使厂窖惨案纪念馆的规模扩大、功能完善、档次提升,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新馆于2008年开始兴建,整个园区占地45288平方米,展馆面积1600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馆内陈列布展面积800平方米,展厅主色调为黑、白、灰,设有两个展厅分“日军侵华、血腥屠杀、奋起反抗、铁证如山、警钟长鸣、珍爱和平”六个部分布展,展出图片史料和实物600余件,配有沙盘,电视视频,空中翻书系统等展览辅助设备,设立了一个能容纳60人的放映厅,供参观者观看由潇湘电影集团,中共南县县委,南县人民政府,华民慈善基金会投资联合拍摄的电影《厂窖惨案》和纪实片《厂窖惨案幸存者说》。通过图片、实物、沙盘、书法美术作品,并运用声、光、影等手段揭露当年侵华日军暴行,长度为43米的纪念长廊以厂窖惨案为题材创作的诗词和历史故事,用美术、书法的表现形式进行装饰,厂窖惨案群体雕塑分为杀戮、抢夺、烧毁、奸淫、活埋、祈祷和平六个部分,用玻璃钢材料制成,园区广场、游步道路面改造工作已全面完成,正在不断完善纪念馆园区内的各项服务功能设施,新馆总投资1200多万元。
2010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之际,南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新落成的厂窖惨案纪念馆前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厂窖惨案纪念馆于1996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全民国防教育基地;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